作者:冯维维 来源:科学网微信公号 发布时间:2020/8/18 20:50:21
选择字号:
对付审稿人“强迫引用”,新方法来了!

 

投稿时,你是否遭遇过审稿人要求引用他的论文?在学术界,大家对这种“强迫引用”行为深恶痛绝,但经常又无可奈何。

近日,两名来自美国俄克拉荷马州医学研究基金会(OMRF)的生物信息学家开发出一种检测方法,可发现科学家蓄意操纵论文引用的行为。该方法已发表于预印本平台bioRxiv。

他们利用PubMed公共数据库的论文,对2万名论文作者的引用模式进行了分析,发现约80名科学家“长期反复地”操纵他人参考文献列表;还有约16%的作者“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参与了操纵论文引用。”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希腊一名研究人员5年在某期刊发表的71篇论文获得了近2000次引用。

虽然新方法可发现审稿人的疑似强迫引用行为,但研究人员也表示,科学家往往会因为简单的计量引用而得到奖励,“这才是从根本上需要改变的”。

揭开“强迫引用”冰山一角

研究人员经常抱怨审稿人要求在论文中添加不必要的引用,以换取评审意见。这种做法被称为“强迫引用”。

已有调查表明,约1/5乃至更多的科学家经历过这种情况。

2019年,荷兰学术出版巨头爱思唯尔对旗下千余种期刊的论文审稿人展开调查,以了解强迫引用现象。这项调查涉及近55000名学者,最终发现433名学者存在“强迫引用”的明显证据。

今年2月,全球论文被引量最高的科学家之一、美国华裔生物物理学家周国城被《自然》报道,通过反复操纵同行评审过程提高自己的论文被引用量。

此后, 周国城被禁止担任《生物信息学》的审稿人,并被《理论生物学期刊》编委会除名。最近,他又被《数据库》期刊禁止担任审稿人。

作为《生物信息学》的一名助理编辑,乔纳森·沃伦在周国城事件曝光后,开始收到研究人员的电子邮件,让他检查其他学者的引文记录。他们认为,这些学者可能涉及“引用黑客”行为。

不过,由于大多数同行评审过程是保密的,沃伦希望通过检查引文记录发现这些案例,便与同事康斯坦丁·乔治斯库开始研究引文模式。

两人考虑了许多潜在危险信号。比如,研究人员经常在其他人的论文中收到大量连续的引用,或是在一本杂志中被不成比例地大量引用。

他们发现,与许多危险信号相关的一个关键指标是,科学家在他人工作中得到的引用分布的总体偏态或不平等:一些研究人员在仅有几篇论文中被引用的次数异常多。

两人分析了PubMed数据库中的公共记录,并将分析范围限制到论文中带有中间首字母的作者,以减少错误识别的可能性。

在对约2万名科学家的引文模式进行分析后,他们发现包括周国城在内的约80人的引文模式与其他危险信号都极为扭曲。

不过,周国城回应称,这项研究“毫无意义”,因为“引用数量并不重要”。

超高自引:94%的引用来自自己或合作者

沃伦和乔治斯库还发现,有奇怪引文模式的研究人员也倾向于大量引用自己的文章。

为提高论文引用率而过度自引的问题在学术界已经屡见不鲜。

去年8月,美国《公共科学图书馆·生物学》的一项研究分析了约10万名研究人员。结果显示,至少250名科学家的被引率有超过50%来自作者自己或他们的合作者,而自引率的中位数为12.7%。

其中,印度私营机构——韦尔技术研发学院计算机学者Sundarapandian Vaidyanatha的自引率更是让人大跌眼镜:截至2017年,其94%的引用来自他自己或他的合作者。

沃伦表示,绘制其他科学家引用记录中的全球偏态分布应该得到一个对称的曲线,但事实并非如此。在此基础上,他指出约有16%的作者曾经或多或少地参与过操纵某种参考列表,即使不能断定他们的个人记录是不自然的。

对此,荷兰莱顿大学文献计量学家卢多·沃尔特曼表示,引用他人的论文有很多复杂的原因,该分析得出“被操纵”和“非被操纵”之间的二元区别让他感到不舒服。

沃伦则希望编辑和审稿人能开发一个数据库,明确同行评审过程中增加了哪些参考资料。

他进一步表示,导致“引用黑客”行为的一个潜在问题是,科学家往往会因为简单的计量引用而得到奖励。“这才是从根本上需要改变的。”他说。

相关参考文章: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0-02378-2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19-02479-7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17-08404-0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19-02639-9

https://www.sohu.com/a/341224725_773043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宇航员可搭乘小行星前往金星或火星 泡菜等发酵食品真的对肠道有益吗?
与国际同行赛跑,他们的研究突破传统认知 流感病毒进化出了能穿透粘液的蛋白质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