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发表,就灭亡。”在学术论文呈爆炸式增长的今天,撤稿已经不是新鲜事。其中,因第三方机构服务“过度”而被撤稿的案例就不胜枚举。
“近年发生的一些学术不端事件及行为,多与科技工作者不当地借助于有学术欺诈行为的第三方服务机构有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原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卫指出。
科研出版第三方服务在国际学术界长期存在。然而,由于服务范围“红线”模糊,往往存在灰色地带。杨卫指出,令人痛心的是,一些科技工作者在其学术生涯刚刚启程之刻,就倒在不当使用第三方服务的陷阱中。
那么,第三方服务的“度”在哪里?如何不因过度服务而越界?近日,中英相关机构联合发布《学术出版第三方服务的边界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为此划界,以推动科研诚信建设。
两大明显学术不端
初次看到《蓝皮书》,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副教授刘利有些惊讶:第三方服务的边界本应该是约定俗成的,什么时候还需要专门界定了?
这份《蓝皮书》由科技部直属机构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信所)与英国学术出版商施普林格·自然7月30日联合发布,剑指学术出版第三方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并为不合理的服务划界。
事实上,这些年来的科研论文第三方服务总能让人联想到一系列黑操作和不光彩的撤稿事件。《蓝皮书》指出:“最突出的两种做法是操纵同行评审和代写代发。”
这两类操作在我国已导致多次大规模撤稿。例如:
2015年3月,英国现代生物出版集团BMC一次撤销旗下12种期刊43篇论文,其中41篇来自中国作者,问题是第三方机构提供虚假同行评议服务,甚至直接伪造全文。
2017年4月,施普林格出版的期刊《肿瘤生物学》一次性撤回107篇中国医学论文,原因是作者通过第三方中介投稿,伪造虚假同行评审。
今年2月,美国职业学术“打假侦探”Elisabeth Bik再曝惊人消息,400多篇来自中国医院的论文可能出自同一个“论文工厂”!
尽管第三方“过度服务”并非中国科学界所独有,但因此造成的撤稿事件已对我国国际学术声誉造成严重损害。
不止如此,杨卫还指出:“一些科技工作者在其学术生涯刚刚启程之刻,就倒在不当使用第三方服务的陷阱中。”
给模糊边界划清界限
“写论文对我来说是一个有感情、责任的过程,至多会请英文编辑来改进语言表达,但会努力确保论文中意思的原滋原味。”北京某“985”高校一位副教授告诉记者。
他同时表示,博士生的毕业论文会找服务机构做一些编辑、语法修改,否则如果因此被“吃掉”一些分数,毕业可能延期。
就业、经费申请、晋升……,多位采访对象表示,当把这些科研路上的关卡与在国际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挂钩时,很多倍感压力的科研人员会向第三方机构寻求服务,使发表过程更加便捷。
虽然很多人不会有意去“蹚浑水”,然而由于第三方服务可接受和不可接受之间的界限很模糊,往往存在灰色地带,一些经验不足的“青稞”们很容易入坑。
例如,当你完成研究,着手写论文向期刊投稿时,第三方机构表示你可用最习惯的语言来撰写稿件,它可以将其翻译成英语。再比如,第三方机构表示所在领域最资深、最知名的科学家将编辑你的稿件。这些“服务”可以信任吗?
事实上,前者是普遍可接受的;而后者却并不可信,因为资深和知名的科学家不太可能为第三方服务机构工作。
从数据收集、稿件准备,到研究结果的发表和传播,《蓝皮书》覆盖了整个研究过程中,第三方服务机构可能提供的各种服务。它还特别关注了涉及人类受试者、组织或数据临床研究的医学出版第三方服务,并提供了相关实践标准和规范。
对于《蓝皮书》的发布,杨卫表示,这为科研人员“识别什么是可以利用的服务勾勒出了一条界限,有助于他们正确把握判断的原则,审慎负责地使用第三方服务,而非一味依赖于第三方服务。”
“别花国家的钱,让服务机构代做事”
在前述“985”高校副教授看来,《蓝皮书》发挥的更多是指导或参考作用,并不具有规范性的意义。“它提醒科研人员做研究不是花国家的钱,让服务机构替代我们做本该做的事。”他说。
对此,清华大学刘利也表示,它警示科研人员要坚守初心,维护良好的科研作风、担当应有的工作和责任。
究其根源,多位采访对象表示,第三方服务机构“越界”牟利其还是因为科研评价体系中对论文的“追捧”。不过,现在我国的评价体系正在改变,“反四唯”行动开始从顶层设计层面走向政策落实。
例如,《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的出台,明确提出“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今年2月,科技部发文要求,破除“唯论文”论不良导向。不把论文作为主要的评价依据和考核指标。
“相信在我国不断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加强科研作风和学风建设等改革过程中,维护《蓝皮书》中的边界会成为越来越多科研人员的自觉习惯。”刘利对此很有信心。
《蓝皮书》原文链接:http://kb.southcn.com/content/2015-09/18/content_133126579.htm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