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邓雅菲 陈紫嘉 来源:澎湃新闻 发布时间:2020/3/16 17:09:44
选择字号:
追忆宁津生院士:一生相许测绘事业,被后辈称为“大地之星”

 

“地球重力场,天地大舞台。”

2020年3月15日,一颗“大地之星”悄然陨落,“天地大舞台”上却永远留下了他的名字——宁津生。

据武汉大学官方消息,中国共产优秀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大地测量学家、教育家,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宁津生院士,因病医治无效,于2020年3月15日16时06分在武汉逝世,享年88岁。

宁津生院士祖籍安徽桐城,1932年10月22日出生于天津。1951年至1956年在同济大学测量系学习,大学毕业后进入武汉测量制图学院任教,先后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1983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1984年至1988年担任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副校长,1988年至1997年担任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校长,1991年7月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18年12月光荣退休。

宁津生院士从教60余年,治学严谨,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深受师生爱戴。

他一生桃李满天下,音容笑貌犹在弟子耳畔。2015年,宁津生院士主讲武大《测绘学概论》第一堂课时正是他的生日当天,“宁津生院士当时捧着助教送的鲜花,班长组织大家一起喊‘宁爷爷生日快乐’,我永远忘不了他对我们说:‘每当看到你们,我总觉得中国的测绘事业又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我这把年纪仍然感到热血沸腾。’”一位武汉大学测绘学院2019届本科毕业生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深情追忆道。

1996年,宁津生院士提议“院士同上一门专业基础课”,得到了测绘领域院士们的积极响应。1997年9月,《测绘学概论》正式开课。每年武汉大学新生入学时,宁津生院士都会主讲《测绘学概论》的第一堂课。

2019年3月,87岁高龄的宁津生院士仍在主讲《测绘学概论》的第一堂课。

武汉大学测绘学院2019届毕业生吕同学对澎湃新闻说,“我至今仍记得大一时,一位武测(武汉大学测绘学院)老教授说,‘武测之所以厉害,是因为有一群优秀的老师,他们永远年轻,永远充满活力。’我想,即使有一天他们去了另一个世界,也依然能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

从讲师到副教授、教授,即使是当上了院士,宁津生院士都几十年如一日,直到生命尽头,都从未离开过这一方讲台。

他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测绘学子。

一生相许祖国测绘事业

宁津生院士长期从事物理大地测量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是该领域著名的专家和学术带头人。

他的专业头衔很多,却担得起: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联合会中国分会委员、国际大地测量协会中国代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工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测绘学会副理事长、国家测绘局科技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总编委会成员及《测绘学》总顾问和综论组主编、《辞海》编辑委员委员和分科主编、国际大地测量协会学术杂志《大地测量手稿》和《大地测量公报》编委、全国高等学校测绘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测绘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湖北省高等学校设置评审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家委员会成员、全国工程教育认证专家委员会测绘地理信息类专业认证试点工作组组长。

他与测绘学的缘分,始于1951年的夏天。

据《中国科学报》报道,1951年报考大学时,宁津生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化工系,并以优异的成绩被该校录取。但由于哈尔滨离家太远,当时的交通十分不便,宁津生最终没能说服家人同意他远赴北国求学。1951年夏天,宁津生在学习的间隙翻阅上海《解放日报》时,偶然发现了同济大学测量系补招生考试的消息,遂只身赴沪参加了同济大学补招生考试。最终被录取进入同济大学测量系学习。

宁津生就这样开始了他与测绘学、与大地测量密不可分的一生。

1955年6月,国务院决定对全国高等学校的分布和发展进行适当调整,以逐步改变高等学校过于集中于少数大城市尤其是沿海大城市的状况。1956年8月,经过了一年多的筹备和建设,武汉测量制图学院成立,会聚了来自同济大学、天津大学、青岛工学院、华南工学院、南京工学院的师生员工。

由于建校初期需要大量的专业教师,刚刚毕业的宁津生响应祖国的号召,和同班同学们一起追随夏坚白教授、叶雪安教授的脚步,毅然离开上海前往武汉珞珈山,成为武汉测量制图学院最年轻的一批助教。

自那以后,宁津生参与了国家测绘总局建立“57国家基本重力网”的工作,开始了物理大地测量的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工作。

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宁津生主要研究我国天文重力水准的理论、方法和精度,其研究成果完善了当时由苏联专家为我国设计的天文重力水准布设方案,部分成果被收入修订后的我国《天文重力水准测量细则》,作为我国重力测量实际作业的依据和标准。

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他在国内率先开展“利用最小二乘配置确定相对大地水准面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其成果为确定我国大地水准面提供了一种新方法。80年代中后期,他重点研究全球重力场的逼近理论,由他主持完成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技术项目和国家测绘科技发展基金项目,建立了我国当时阶次最高、精度最好的WDM89(180阶次)和WDM94(360阶次)地球重力场模型。

宁津生重点研究局部重力场的逼近理论,在构建适合我国具体情况的地球重力场模型、建立我国区域大地水准面等方面都有他主持和参与的重大研究项目和成果。

宁津生院士还投身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研究,先后完成了“地理世情监测的战略研究”、“测绘科学与技术转型升级发展战略研究”等中国工程院重点咨询项目,为国家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

1994年,他主持研究的“地球重力场模型WDM-94”通过国家测绘局鉴定,标志着我国首次推出适应全球且完整到二项式60阶次的高阶、世界精度最高的地球重力场模型。

1995年,宁津生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院士

从重力水准测量到地球重力场,从似大地水准面到卫星重力学,宁津生的一生都在为测绘、为大地测量孜孜不倦地燃烧。

一生从未离开这方讲台

刚进入武汉测量制图学院时,尽管宁津生还只是一个助教,但无论是帮助老师准备讲义和教具,还是给同学们批改作业、解答疑难,他都兢兢业业、从无怨言。后来,经过层层考核,宁津生终于取得了给学生们上课的资格,走上了讲台。

宁津生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后,于1996年全国首倡“五院士共上一门课”,得到了刘经南院士、李德仁院士、张祖勋院士、陈俊勇院士的积极响应。

1997年,这门由五位院士共同讲授的《测绘学概论》在武测校园内开课,来上课的不仅有测绘专业的学生,还有慕名而来的其他专业的学生。这门课程通过科普的方法、通俗的语言和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让刚入校的同学们对测绘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改变了以往测绘学科不被人了解和接受的窘境,要求从测绘专业转出去的学生也越来越少。

据武汉大学新闻网报道,宁津生主导的《测绘学概论》课程后由6位院士、多位知名教授共同授课,被大家称为“最奢侈的基础课”。2013年,同济大学移植了这门课程,建立了由宁津生、陈俊勇、李德仁、刘经南、张祖勋、龚健雅、李建成七位院士共同组成的主讲团队。每年9月,都能看到宁津生穿梭于武汉大学和同济大学的校园里,为刚踏入大学校门的测绘学子们送去新学期的“第一课”。

2017年,《测绘学概论》获得年度“第五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特别奖”。

《测绘学概论》这门课一讲就是几十年,但宁津生经常说,每次给学生上课前依然感到紧张。虽然对测绘知识已烂熟于心,但上课前他仍会仔细备课,认真准备讲义,上课前还会再温习一遍。他主讲《地球重力场》30多年,每次上课前也仍要重新备课,在讲义中增加学科前沿知识和技术最新发展。

“现在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解决同一个问题的技术或者方法,很可能不久后就被淘汰,被更先进的方法或技术取代。”他说。

2018年12月27日,宁津生教授出现在武汉大学MOOC项目考核会上,为《测绘学概论》进行答辩。

“将《测绘学概论》录制成MOOC推向全社会,希望更多的莘莘学子对测绘学感兴趣,进而投身测绘事业,为祖国测绘事业做出贡献。”宁津生的一番话多次被台下掌声打断,“我已经八十多岁了,如果国家需要,我还是会发挥我的余热。”

他的一生,从讲师到副教授、教授,即使是当上了院士,他都几十年如一日,从未离开过讲台。

师生年龄相隔半个多世纪,“上课的心情就像朝圣”

宁津生院士的音容笑貌犹在弟子耳畔。

3月15日,得知宁津生院士去世的消息,几位武汉大学测绘学院的在读生、毕业生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深情追忆宁津生院士

“记得2015年测绘学概论第一次课,是宁院士的生日当天,老人家当时捧着助教送的鲜花,班长组织大家一起喊‘宁爷爷生日快乐’。我永远记得院士那句‘每当看到你们,我总觉得中国的测绘事业又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我这把年纪仍然感觉到感到热血沸腾。’”一位武汉大学测绘学院2019届毕业生向澎湃新闻回忆道,“国士无双,如今老人家化作星辰,和北斗并肩,在寰宇中唯经纬永恒。”

“惊闻噩耗,眼眶一热。四年前,宁老给我们上《测绘学概论》,正好是他的生日,老爷子坚持站了90分钟,经久不息的掌声,深入浅出的一课,开启了很多人新的人生。一年半以前当班助,有幸再一次听宁老讲课,明显感觉声音变弱了,也站不稳了,但仍然精神矍铄,举手投足间的风范足以让每一个人折服。”另一位武汉大学测绘学院2019届毕业生向记者回忆,“犹记得在2019年,我在学校食堂旁的理发店理发,学院的一位老师搀扶宁老坐在了旁边的椅子上理发,我像是见到了偶像一般,无比激动。那时还满心欢喜地跟同学说,我和宁老一起理发。”

他感叹,“宁老走了,但这里求学的人们仍怀着对前辈们的敬仰而努力前行。我热爱这份事业的理由,不止于热爱事业本身,还因为那些可敬可爱的领路人。”

在武汉大学测绘学院2019届毕业生吕同学眼中,宁津生院士“对着两百人座无虚席的大教室,讲课竟毫不费力,双目炯炯有神,神采奕奕”。

他回忆当时听课时的感悟讲到,宁院士讲课是从基础到前沿都有囊括,前沿的东西是书本上没有的。“我记得当时自己的状态是听得云里雾里,但是通过大学后来四年各门课程综合实习,当时的疑惑和不解竟一一得到解决和印证。所以我明白,宁院士当时埋下的是一枚种子,随着终身学习,这颗种子就会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

“我至今仍记得大一时,一位武测老教授说,‘武测之所以厉害,是因为有一群优秀的老师,他们永远年轻,永远充满活力。’我想,即使有一天他们去了另一个世界,也依然能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在求是大道上,扛过沉甸甸的测量仪器,心怀憧憬地度过那个充满汗味儿的盛夏,走上工作岗位,为了他们共同的梦想和事业——经天纬地。”吕同学说。

2019年3月,87岁高龄的宁津生院士仍在主讲《测绘学概论》的第一堂课。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大三学生张庆博曾在2018年、2019年都选修过宁津生院士讲授的《走进测绘殿堂》,也成为了最后一批上宁院士课的学生之一。他印象最深的是,宁津生院士谈及近年来一直致力于研究北斗发展时,对学生们说“希望有一天,我们中国的北斗能位于世界前列”。

“他的声音非常硬朗,八十多岁的他坐着讲话,仿佛不用麦克风,就能让人听得清清楚楚。2018年,我大一,看到他虽然头发花白,但是精神矍铄。2019年3月,我看到他的助教搀着他走进教室,他缓缓坐下收拾东西准备上课,那时他的精神状态就已经不如一年前了,但他还是坚持用饱满的情感给学生们讲课。”张庆博说。

武汉大学测绘学院大二在读学生付同学形容去上宁院士课的路就是“朝圣”,找宁院士给教材签名不亚于“追星”。“那时我去上课要走很远的路,路上的心情就像朝圣,到教室后发现前排都坐满了学生。下课时,最常见的景象就是同学们把先生围起来,拿着院士主编的教材索要签名,那场面不亚于追星,院士每每都乐此不疲。”

说到最后,他有些哽咽,“后来我得知宁院士被测绘学后辈称为‘大地之星’,我觉得只有像他这样,开创了很多工作、研究了很多学问的测绘学者,才配得上这样的称号。有一瞬间,我甚至也想要成为像他一样的人。遗憾的是,以后的新生再也听不到宁院士讲的《测绘学概论》了……”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年十大人物公布 AI科学家主导虚拟实验室加速医学研究
蒲瓜基因组组装研究获进展 《自然》(20241205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