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如楠 李晨阳 来源:科学网微信公号 发布时间:2020/2/28 12:38:04
选择字号:
Cell重磅:人到中年不得已,少吃才是硬道理!

 

2020年,“90后”30岁了,“80后”40岁了。

还在期待疫情结束出门大吃大喝吗?

最新Cell研究再次冷酷提醒:“人到中年不得已,少吃才是硬道理”。

2月28日,中科院动物研究所、中科院基因组研究所等单位在Cell上发表的一篇论文,揭示了“七分饱”延缓衰老的内在分子机制。

有一批大鼠,雌雄各半,从小都在一样的环境里长大,吃着相同的饭,喝着相同的水。

转眼这些大鼠长到了18个月,相当于人类的“不惑之年”。从这一刻起,它们的命运分道扬镳了。

研究人员将大鼠随机分为两组:第一组是“放飞组(对照组)”,大鼠想吃多少就吃多少;第二组是“节食组(实验组)”,这组大鼠得到的食物逐日减少,最后稳定在正常食量的70%左右。也就是俗称的“七分饱”。

为什么是“七分饱”呢?

研究人员认为,这既可以保证大鼠基本的能量需求,又不会让它们吃得太饱,吃到满足。

9个月过去,放飞组和节食组的大鼠基本活到了老龄阶段,相当于人类年龄的“70岁”左右。

接下来,科学家们把这些经过放飞和节食处理的“70岁”老龄大鼠同一群5个月龄(相当于人类16岁)的“小鲜肉”大鼠做各种详细的比较。

“节食的大鼠不仅肉眼可见地变苗条,而且各种指征都显示,它们比同龄大鼠看起来更加年轻。”该研究的第一作者之一马帅说。

通过高通量单细胞和单核转录组测序技术,研究人员得到了20多万个单细胞及细胞核的转录组分析数据。数据来自9种组织:

肝脏(Liver)、肾脏(Kidney)、皮肤(Skin)、脑(Brain)、主动脉(Aorta)、棕色脂肪(BAT)、白色脂肪(WAT)、骨髓(BM)、肌肉(SM)

与“小鲜肉”们相比可见,放飞组的老龄大鼠体内组织中超过70%的细胞比例发生了“异常”改变。对主动脉、白色脂肪、棕色脂肪三种组织的影响最大。

这些结果显示,这些放飞组老龄大鼠的主动脉已处在“告老还乡”的边缘了。

此外,在衰老大鼠的组织器官中:

免疫细胞(如中性粒细胞和浆细胞等)增加;

促炎型巨噬细胞相对于抗炎型巨噬细胞的比例也有所增加。

结果表明:多组织免疫炎症压力升高是衰老的标志性特征。

这里所说的“炎症”,是指免疫系统对损伤和感染的一种应激反应,通常有助于修复损伤,对机体有保护作用。但如果促炎型基因表达突然或持续增多,免疫系统全力警戒,身体正常的功能结构就会受到破坏。

这就像是,特殊时期大家处于备战状态,可长期如此紧张,谁也受不了啊。

同理,长期备战的组织细胞也会罢工,使人容易患上心脏病、中风、红斑狼疮等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疾病,这一点科学家早已证实。

而在对比了放飞组与节食组的分子网络图谱之后,研究者得到了关键结论:“七分饱”可以有效逆转衰老给免疫系统造成的变化。

特别是,在表达量受衰老影响的基因列表中,有超过1/4的基因变化可以被节食逆转,而这些基因主要编码炎症反应和脂质代谢相关的调控蛋白和转录因子。

一个知名度较高的蛋白——S100A8蛋白,已被证明与包括哮喘在内的许多炎症性病理过程密切相关。这种蛋白在血清中的含量能随衰老显著上调,而单纯的节食就能显著逆转这种上调。

随着研究的深入,作者发现,节食的作用还不止这些。

如果两个细胞之间想进行通讯,它们必须分别制造出配体和受体,随着衰老,配体和受体的表达量会发生紊乱,最终出现通讯过载。试想,当某几位“活跃分子”频繁发出信息,而别的细胞来不及接收的时候,只能原地崩溃。

解决信息过载的最好办法就是,让“活跃分子”没事儿别乱说话。而如果只吃七分饱,身体就会自动让它们闭嘴。

听起来是不错,但如果仍然管不住嘴,就想吃吃吃怎么办?

嗯,你要是还年轻,还可以任性一小会!

毕竟鼠生年届不惑,才开始节食。

科学家明白儿地告诉你:年轻还得多吃点,毕竟还要长身体。

这是科学家首次在多器官、多组织层面上系统地解析机体衰老的细胞和分子变化规律,不仅揭示了慢性炎症是哺乳动物机体和器官衰老的共性特征,而且证明适当的节食可以延缓衰老,甚至逆转一系列衰老相关的生理指标。

“我们还为衰老预警提供了新型生物学标志物,联系到人类,或许我们可以在人的血液中寻找这些影响衰老的关键因子,探究人类是否满足这个规律,进而把这些因子当作评估指标,探究运动、喝酒等行为方式对衰老的影响。”该研究的共同通讯作者、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曲静说。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刘光慧、曲静,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研究员张维绮及美国索尔克研究所教授Juan Carlos Izpisua Belmonte为共同通讯作者。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马帅、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孙淑慧、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副研究员耿令令及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宋默识为并列第一作者。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0.02.008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宇航员可搭乘小行星前往金星或火星 泡菜等发酵食品真的对肠道有益吗?
与国际同行赛跑,他们的研究突破传统认知 流感病毒进化出了能穿透粘液的蛋白质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