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欢欢 辛雨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0/2/16 16:40:48
选择字号:
“能文能武”的青藏高原女站长
——记2019年中国科学院年度感动人物孟宪红

孩子写给孟宪红的信

一人、一桌、一椅、一床,若尔盖高原湿地生态系统研究站的办公室朴实简单、一目了然。

“若尔盖站基地的条件是几个观测场里最好的了,其他几个野外观测场都没有住宿条件。”若尔盖站站长孟宪红说,从兰州出发,需驱车6个多小时才能到达若尔盖站,这是所属观测站中距离兰州最近的一个。

孟宪红是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以下简称西北研究院)最年轻的研究员、博导,也是西北研究院所属22个野外台站里唯一一个青藏高原上的女站长。

2009年,孟宪红结合卫星遥感和数值模拟,首次提出了极端干旱发生过程中地表过程对干旱的响应和反馈机制。两年后,这位80后东北姑娘,决然放弃了国外的高薪工作,来到青藏高原的东南边,开始了她在青藏高原的研究工作。

为什么选择在高寒旱地区做科研?孟宪红的回答很简单:“我想做点事情,这里再适合不过了。”

走遍若尔盖草原湿地的拼命三郎

高寒湿地地处大江大河的上游或源头,孕育着世界上独特的湿地类型和生物多样性,是进行陆气相互作用研究的天然科学试验场。为准确刻画区域物理过程,进而推演出黄河流域上游气象、生态和水资源变化的综合模型,需要建立区域分布式实时监测计划,实现黄河上游的水文气象生态的综合监测。

为实现这个目标,孟宪红走遍了若尔盖草原湿地的各个角落,选点、建站、采样。炎热酷暑三伏天,是她一年中最为繁忙的时期,大量高强度、多尺度的试验观测、仪器安装和维护工作都需要集中开展。

每一次建野外观测场都很辛苦。“20米的气象塔特别高,需要先在地面逐层连接,再人工拽起。若尔盖高原湿地生态系统研究站助理研究员陈昊告诉记者,由于高原缺氧,两人抬个10公斤的东西,在高原上都很吃力。类似的经历太多了,驱车西行,所到之处都是海拔高、温度低的地方。

去沙漠腹地观测,需翻越连绵不断的沙梁,孟宪红在车上又晕又吐,下车后顾不上休息立马投身工作;去青海玛多观测站的路上,途经鄂拉山,由于道路结冰,车轮抱死,半个车身滑入路边沟里;高原山区多是砂石路,车辆经常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扎胎、沦陷,在路边受冻挨饿成了“家常便饭”。经历多了,孟宪红和同事们也练就了在高原上生存的本领。

每次野外观测之行都是一次“探险”,但孟宪红并没有因艰苦危险而退缩。

西北研究院高原大气物理研究室副研究员奥银焕是课题组里年纪最长的,有丰富的野外观测经历。“小孟是真的能吃苦,每次出野外,她都坚持往前冲,说实在的,我挺心疼她的。”奥银焕开玩笑说,工作中“能文能武”的孟宪红不像个女人,太拼了。

耐得住寂寞,守得住繁华

“无论何时、何事,都要坚持。坚持下去,一定会有收获。”以前,孟宪红觉得这句话是“套话”,经历过、努力过,她才体会到这句话的真实。

仅用了两年,孟宪红带领团队完成了黄河上游原有监测布局的完善和升级,实现了不同下垫面多要素的综合监测。

她主持的“全球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土壤湿度触发午后对流降水及其受陆面过程多因子和全球变暖的协同影响”的研究,不仅是目前国际上极富挑战的前沿性基础研究,也是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中提出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其成果已被应用于云南省电力部门微气象防灾减灾的工作中。

西北研究院高原大气物理研究室研究员、那曲高寒气候环境观测研究站站长胡泽勇告诉《中国科学报》:“这些工作的基础是大量野外实地数据的堆积,只有鲜活的数据才能完成这项任务。”在胡泽勇看来,耐寒、耐劳、耐苦的孟宪红一直把科研当做自己的生命一样去守护。

孟宪红的勤奋坚持有目共睹。她经常写项目到深夜,做事亲力亲为,她用行动力感染着大家。“她是凝聚点,这对团队来说很重要。一个leader都这么做了,团队劲头更足了。胡泽勇说。

安颖颖是孟宪红指导的在读博士生之一,“孟老师经常教导我们要往前多走一步,尝试比别人早做一点、多做一点”。

每当学生有了新的科研思路,孟宪红都会鼓励他们进一步探索,不局限于课题组的研究。即使涉及其它专业,孟宪红也尽可能帮助他们找资料、找专家指导。“有些学生非常适合做科研,他们善于钻研、有新想法,应该多给他们机会尝试”。

“说真的,团队是我最大的支持。”人多力量大,有了新想法,孟宪红会找团队成员一起讨论。组里成员大部分是80后,青年学者有激情、有想法,也有执着。

 我们同事之间更像是战友,一起出生入死爬过战壕、经历风雪的战友。孟宪红说,条件再艰苦,她也豁得出去,一定要把这件事做成,因为自己肩负着团队的信任与期望。

“我爱你妈妈!”

“豁得出去”的孟宪红,是两个孩子的妈妈。

因为经常出野外,孟宪红的女儿时常会抱怨:“妈妈怎么又出差了,彤彤的妈妈从来都不出差。”彤彤是孟宪红女儿的同学。由于工作繁忙,孟宪红接送孩子上学的机会很少。作为妈妈,她有些愧疚。

“我爱你妈妈!妈妈不要出差太多!妈妈出差快回来!”

“祝妈妈快快乐乐过新年!”

可能陪伴孩子的时间的确太少,两个孩子经常给孟宪红写信,有时还会做一些手工送给妈妈。“我钥匙上的这个挂件就是儿子送我的。”孟宪红看着手上的小青蛙,眼中流露出幸福。每次出野外,孟宪红的包里都会装一两件孩子做的手工,“想他们的时候,拿出来看看,会很温暖”。

“作为站长,她付出很多。”孟宪红的丈夫张堂堂是西北研究院高原大气物理研究室的副研究员。他最惦记的还是孟宪红的身体。

“高原山区的工作环境难免会对身体产生影响,野外观测危险重重,科研任务重,她又经常熬夜。”张堂堂反复提醒孟宪红要注意身体。尽管难掩担心,丈夫还是一如既往地支持着妻子。他非常理解孟宪红的工作,也清楚孟宪红的每一份努力。

 工作与家庭的矛盾没办法完全平衡,我只好尽我所能,把二者抓在手里。多年来,孟宪红养成了习惯,工作时,她会全神贯注、提高效率,这样她就能多挤出点时间,陪陪家人,陪陪孩子。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古代脚印记录了两种人类祖先的共存 这场赛事探索自动驾驶的“最后一公里”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