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0.08万吨!12月27日上午10时,我国第一大油气田——中国石油长庆油田生产指挥中心,数字化显示屏上,油气生产曲线跨上年产6000万吨油气当量高点,其中生产原油2451.8万吨、生产天然气445.31亿立方米,超越大庆油田的巅峰产量,中国石油工业新的里程碑诞生。
面对“井井有油,井井不流”的世界级难题,6000万吨级特大型油气田的新突破背后,有着怎样的硬核科技支撑?
从“磨刀石”里“挤”油气的绝技
从“磨刀石”里挤油气,一直被用来形容长庆油田的勘探开发。此说因何而来?石油专家指出,长庆油田含油气层位的岩石致密程度高,被称为滴水不进的“磨刀石”,外国专家认为没有经济开采价值。如何把油气资源从“磨刀石”里“挤”出来?考验着长庆石油人的韧性和科技能力。
比磨刀石还要致密,必须通过人工压裂改造,为油气运移打开通道……位于鄂尔多斯盆地的长庆油田勘探开发区域,有着丰富的油气资源,但70%以上的储层属于世界级低渗透油气藏,是典型的“低渗、低压、低丰度”的油气田,勘探开发属于世界级难题。
从低渗透油田起步,突破特低渗、再战超低渗、解放致密气,到实现页岩油规模有效开发,长庆油田先后经历了近50年的基础研究和科技攻关。虽然曾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但技术人员数十年专注于地质演化规律、油气生成基础研究,形成了快速获取油气资源的五大原创性理论认识,终于掌控了盆地油气资源主动权,累计探明石油储量59亿吨、探明天然气储量4万亿立方米。
据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付锁堂介绍,长庆攻克了世界级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难题,页岩油、致密气开发技术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占全国总资源量一半以上的低渗透油气储量的有效开发提供了一套成熟完备的解决方案,同时为全世界特低渗透油田开发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技术指导。
不断聚焦“卡脖子”难题
长庆油田,是新世纪以来我国增储上产最快的油田。2012年跃居我国第一大油气田,2013年建成西部大庆之后,2019年跨越国内油田历史最高峰,今年攀上中国石油工业新高度,创造了我国非常规油气田高效开发奇迹。
地质理论创新、地球物理关键技术齐发力,一次次革命性技术的迭代升级,不断攻克油气藏渗透率下限,推动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勘探持续实现大突破、大发展。“十三五”以来,长庆油田获省部级科技奖80多项,“5000万吨级特低渗透—致密油气田勘探开发与重大理论技术创新”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长庆油田聚焦“卡脖子”难题,加快科技创新,着力攻坚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技术。先后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油气勘探开发技术系列,超前注水、水平井开发、体积压裂、一体化集成橇装、智能化设备等技术和工具的创新应用,助推“三低”油气藏开发取得重大突破。让鄂尔多斯盆地低压、低丰度、低渗透的油气藏得以高效释放。
中国科学院院士贾承造指出,这对于我国至2035年“石油长期稳产2亿吨/年甚至更高、天然气产量倍增”产量目标的实现形成重要的资源和技术支撑,对于保障国家油气能源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把油气田“装进”计算机
地上机器人,天上无人机。长庆油田在全国石油系统首推无人机巡井的试验。目前,油田数字化达到96.7%,气田数字化100%覆盖,油气田全方位全流程的勘探、开发、生产、集输“装进”计算机进行管理,获得更高的效益。
今年以来,面对疫情和低油价的影响,长庆油田新增油气探明储量3.61亿吨,建成百万吨级页岩油开发区块和10亿方致密气水平井高效井区,提前三年实现年产6000万吨。长庆油田不断挑战“非常规”油气开发极限,依靠自主创新打破国外公司技术垄断,掌握了水平井优快钻井、体积压裂关键核心技术,攻克了致密气、页岩油开发世界难题,让“三低”油气藏爆发出巨大能量,引领我国油气开发进入“非常规”时代。
长庆油田加速新一代高新技术应用,有效解决了管线多、站点多、人员少、地面环境复杂等问题,应急处置能力大幅提升。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长庆油田将集成创新的900多项适用技术,嵌入油气田建设、生产、管理关键环节,驱动油气开发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拉动生产方式、管理方式向新型工业化转型,缓解了油气开发成本压力,有效对冲了历次国际油价暴跌带来的经营风险。
据统计,长庆油田已累计给国家贡献油气产量超过7.6亿吨,年油气产量约占国内产量的六分之一。一个年产6000万吨级特大型油气田的长期稳产上产,让中国在国际能源合作中有了更多话语权。基于资源优势的积累,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低成本模式的创新,长庆油田规划在“十四五”期间,把油气年产量提升到6800万吨。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