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和科技的融合是备受关注的重要问题,各国都持续开展探索,我们国家也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但仔细考察现在科技赋能教育,特别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与教育结合的各种情况,就会发现:科技在解决当前教育突出问题上取得的突破还不够。
这一方面与科技赋能教育,尤其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教育应用尚处于初期阶段有关;一方面也与目前研究探讨不够聚焦、不够深入有关;另一方面还与大学、研究机构、政府、企业和中小学的合作深度、协同攻关不够有关。
因此,为了更好地推动科技赋能教育,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与教育的深度的融合,解决当前教育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我们迫切需要聚焦若干教育实践中的重要问题并进行协同攻关。
教育评价改革势在必行
在当前突出的教育实践问题中,教育评价改革是其中一个难点,也是科技赋能教育中一个非常值得探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的关键领域。在这方面如能加强顶层设计、整合全国力量进行协同攻关,真正实现科技赋能教育评价,其意义将十分巨大。
前不久,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力图解决当前教育评价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
《总体方案》希望通过改变教育评价指挥棒,来推动教育的健康发展。以基础教育评价为例,现在仍然存在比较严重的应试教育取向,学生德智体美劳得不到全面发展,教育发展尚存在着许多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总体方案》也面向未来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对人才素质提出的要求,以回应提高我国人力资源水平、建设人才强国的需要。
未来孩子需要具备新的素养,包括创新能力、高阶思维、解决复杂问题能力、信息素养、数据素养等,也包括学会学习、终身学习、有全球意识、社会责任感等——这些新素养的培养,需要新的评价内容、新的评价标准、新的评价手段。
要做到这些方面的改革,需要对学生成长数据进行持续追踪、分析和研究,需要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数据进行记录,需要对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数据进行分析等。这些分析既要考虑到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全面发展,也需要对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等进行更有效地测量。
为此,《总体方案》明确提出要创新评价工具,强调“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探索开展学生各年级学习情况全过程纵向评价、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这对后续评价工作的开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总体方案》不仅在宏观上明确了教育评价的指导思想、原则和要求,还在中观层面非常具体地提出要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只有把这四个评价落到了实处,才能真正建立起科学的、符合时代要求的、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评价制度。
科技赋能教育评价时机已至
《总体方案》之所以要提出创新评价工具这样的要求,原因之一也在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为教育评价的变革带来了新的可能。
比如,5G和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人—机—物”的互联,能够采集到各种过程性的真实数据;再如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等智能感知技术,能够对学生的行为、语言、表情等信息进行有效的测量,进而可以获取学生学习与发展过程中的很多数据。
通过大数据及各类分析技术,可以对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能力的差异以及学生的行为特征、性格特点等进行有效的诊断和分析,进而更好的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提供个性化的支持;现在的AR/VR技术,也有利于我们创设类似于真实情境中的各类环境,不仅可以了解学生复杂问题的解决过程、能力水平,也可以更好、更精准地测量孩子的心理健康等状态。
基于这些技术的评价工具研究和应用,可以为落实《总体方案》提供更有效的专业支撑。
协同共建智能化教育评价系统
在上述背景下,我们希望与国家相关部门、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企业、地方政府和中小学校等单位一道,共同推进“智能化基础教育评价系统”建设。
基于多种技术的集成,以及对学生学习规律、成长规律的认识,可以使这样一个系统具有智能化的数据采集能力、数据分析能力、诊断能力。另外它还将具有良好的反馈能力以及为用户提供改进建议和指导的能力,最终形成一个教育评价与改进的完整闭环。
建设智能化的教育评价系统,涉及很多理论问题、基础科学问题、技术方法问题、应用示范问题和伦理问题,包括对学生成长规律的研究、脑智发育的研究等,这些有待深入研究与突破。没有这些理论和方法的突破与整合创新,这个系统不可能很好地实现其功能。
同时,这个系统的建设、迭代、优化,更需要大学和企业的合作,和一线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的合作,需要开展区域性的教育试验。
这是一个重大工程,我们希望通过5~10年的共同努力、将这一系统不断迭代,使其不仅能够服务于广大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健康成长,减轻老师和学生的学习工作负担,还可为我国基础教育行政管理的科学化和更好地服务中小学、服务学生和家长提供有力支撑。
要实现这一愿景,最重要的是跨界协同,需要政府、大学、科研机构、企业、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尤其是一线中小学的老师、校长的深度参与。
我们相信经过共同努力,可以使低效、延时、标准化、纸笔测试为主的传统教育评价,转化为智能化的教育评价,使其具有信息多维、多模态、情景化、真实化、嵌入式、智能化、个性化、精准服务与改进高效等特点,更好发挥教育评价的导向作用,切实减轻师生的负担。
同时,也希望在“十四五”期间,国家有关部门能在智能化教育评价方面布局重要的国家攻关项目。
让科技赋能教育评价,推动教育评价的改革,将使我们能够更好地推动《总体方案》的落实;同时,也会有利于推动我国构建基础教育现代治理体系,更好地服务全国亿万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和成长成才。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本报记者赵广立根据其在2020全球人工智能与教育大数据大会上的致辞整理)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