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12月10日电 (记者 马海燕)第十一届新华网教育论坛“2020·CIP教育创新大会”10日在北京举行。本届论坛围绕“创新(Creation)、互联(Interconnection)、参与(Participation)”等维度,研讨教育发展新变革,探讨教育高质量发展之路。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刘川生表示,在高等教育成为国民“基本需求”、成为国民职业生涯“基本储备”的情况下,要实现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发展,不仅要学习借鉴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先进经验,也需要深入研究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的特征和规律,推动教育事业改革创新,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体系。
“振兴本科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需要我们持续发力,久久为功,牢牢地抓住关键环节,扎扎实实地做好每项工作。”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徐青森介绍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三个关键环节:第一,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课程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向课程建设,特别是课程思政要质量。”第二,大力推进一流专业建设。“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是教与学的交汇点,是高校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对接点,专业强了,高水平的本科教育的四梁八柱就建起来了。”推进专业建设,既要优化结构,又要提升内涵。第三,加快推进教育教学的方法创新,以学习革命来推进高等教育的质量革命。
如何提升本科教育质量,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说,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
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郑庆华认为,在教育评价改革当中,高校要立足三个方面,一是改革教师的“教”,把潜在的真正影响人的灵魂、思想、价值观、人生观的东西凝练出来。二是改革学生的“学”,高阶性、探索性、研讨式的教学是改革“学”当中非常重要的导向。三是改革学校的“管”,可以利用大数据平台来全面地采集分析评价学生的“学”、教师的“教”以及学校各个方面的“管”。
“用优秀的人去培养更优秀的人,要进一步深化和落实这个理念。”天津大学副校长巩金龙表示,在整个评价体系中,要充分运用好专业或者评估体系,特别是国家级和国际级的认证体系。另外,对于课程、专业和学科建设,要制定高标准、可操作的评价、淘汰和流出机制,形成一个良性、动态的循环。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