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秦志伟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0/11/29 21:49:29
选择字号:
AIoT技术不是AI+IoT

 

“在5G技术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驱动下,AIoT技术无疑将在更坚实、更完善的基础设施之下大展拳脚,为万物智联的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充沛的长期发展动能。”近日,在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举办的年度媒体交流会活动上,IEEE高级会员、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邹卓说道。

所谓AIoT技术,是指智能物联网技术。根据《2020年中国智能物联网(AIoT)白皮书》,2019年受益于城市端AIoT业务的规模化落地及边缘计算的初步普及,中国AIoT市场规模突破3000亿大关。

“AIoT并不意味着AI+IoT的单纯技术叠加,而是AI与物联网技术(IoT)的相互赋能。”邹卓表示,一方面,IoT能够源源不断地提供数据,为AI实现模型训练、提高精准性奠定基础。另一方面,AI技术也为IoT设备提供了更智慧的信息交互与分析的手段以及更丰富的应用场景。

他进一步解释道,面对庞大的IoT产生的海量数据,具有高能效且能够在边缘部署的AI技术,无疑是数据处理和智能应用规划的好手。与此同时,在高速率、大容量、低时延的5G催化下,AIoT将驶上信息传输“快速通道”,通向更广阔、更精深的探索空间。

AIoT技术凭借独特的信息化和智能化优势,正不断从各个领域发力,打造更加立体、多维互通的智慧化体系。例如,在工业互联网时代,工厂的自动化、智能化不单单是实现机器互联,更是“智能连接”。 AIoT可以为机器人与工业设备等装上“智慧大脑”,在实现互联互通的同时可对相关数据进行实时处理,从而进一步降本增效。又如在智慧物流领域,AIoT对各流程行为的数据分析可以提高货物进出仓效率,激活仓储容量。

然而,AIoT离成为一把“趁手”的工具、走向广泛且成熟的应用,仍然需要经历相当长的路,从传感器、芯片等核心器件到工业信息系统的垂直集成,都尚有不少有待突破的关键技术。

随着万物智联逐渐成为现实,技术的进化与应用将对信息的感知、数据的传输存储、处理与认知的深度融合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作为AIoT的核心之一,更加高能效、低成本智能感知与处理对AIoT的规模化应用至关重要。

据邹卓介绍,他和团队正在与上海市类脑芯片与片上智能系统研发与功能转化平台(新氦类脑)合作,开展面向AIoT的类脑芯片与神经拟态系统研究,借助类脑技术大规模并行、事件驱动、实时环境交互、感算存紧密耦合协同等特点,开发能够如人脑般感知、传递、处理和运用信息的智能芯片与系统,有望突破摩尔定律以及冯诺依曼架构的瓶颈,提升AIoT节点的智能化程度,同时提高集成度、降低能耗。

“AI的持续迭代,将不断释放物联网的无穷潜力,开启AIoT应用层更广阔的想象空间。”邹卓说。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固体核磁共振新进展! 新生开学,导师:8点要做,3点不要做
3颗火山玻璃珠证明月球1.2亿年前仍活着 实验室培养干细胞或成为癌症治疗突破点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