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在第十二届“中国智能车未来挑战赛”比赛现场,出现了令所有参赛人员意想不到的一幕:在一个交叉路口,三辆无人车从不同方向驶来并相遇,短短几秒之内,它们就做出了正确“决策”,分别开往既定路线。
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郑南宁说:“多辆车交互并且作出正确决策,这需要无人车像人类驾驶员一样能够理解复杂路况,以数据为中心的人工智能方式的出现,让无人驾驶系统变得更加智能,对周围的环境能够有更周密的感知。无人驾驶技术是研究人工智能新方法极好的平台,未来人工智能发展面临的许多重大挑战,我们都可以在研究完全自主无人驾驶系统中遇到。”
据介绍,为有效破解无人驾驶车城区出行“最后一公里”的实际应用难题,本届中国智能车未来挑战赛突出考察车路协同、无人驾驶车辆的交通场景识别能力,真实复杂动态交通环境中的安全性、适应性、敏捷性和智能性。
为了营造一个真实复杂的城市动态道路交通环境,比赛设置了道路封闭、施工借道、占道、锥形标引导等施工管制路段以及卫星导航信号缺失路段,并设有行人、无人驾驶车辆、有人驾驶车辆、环卫作业车辆等多类型混合行驶场景,与密集移动障碍物共同形成真实交通流。
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比赛总裁判长王飞跃表示,本届比赛要求参赛车辆完全自主地从地下或地面停车场出发,在真实复杂动态道路交通环境中、在90分钟规定时间内持续提供无人驾驶出行服务并返回停车场,以规定时间内完成有效服务的次数及其难度等级综合计算得分。
“这次比赛以无人车自主、安全提供连续接送乘客服务的效率为考核指标,设置更逼近实际情况,例如车辆如何启动、如何让客人上车、再把客人送到指定的地方,瞄准的就是应用的‘最后一公里’,让无人车的技术真正能造福老百姓的生活。”王飞跃说。
此外,本届比赛首次将车联网技术与无人驾驶技术相融合,采用目前成熟的4G-LTE通信网络和北斗卫星导航技术,结合道路动态交通状况监控视频流等信息,通过多通道信息融合实时判读道路交通拥堵状况,在智能交通监控中心云平台与多辆无人车之间构建双向信息通道,实时发布路网动态交通状态信息,使无人驾驶车辆利用实时路况信息及时规划决策最优路径,提高完成无人驾驶出行服务的效率和安全性。
同时,本届比赛利用北斗卫星导航构建适合无人驾驶车的行驶环境地图,并检验无人驾驶不依赖卫星导航信号的自主定位感知能力,特别增加了无人车从地下车库自主出库和泊车等测试内容。
“中国智能车未来挑战赛”是2009年依托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视听觉信息的认知计算”重大研究计划创办的我国首个无人驾驶智能车比赛,其目的是通过真实物理环境中的比赛来交流和验证我国视听觉认知信息处理及无人驾驶智能车的研究进展和最新成果,以此推动人工智能应用基础研究与物理可实现系统的有机结合,从而产生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并具有原创性的研究成果。
今年有22支车队报名参赛。本届比赛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中国自动化学会主办,常熟市人民政府承办,中国(常熟)智能车综合技术研发与测试中心协办。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