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秦志伟 黄辛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0/10/31 10:11:16
选择字号:
第三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在沪开幕
关于人类共同命运,科学家这样说

 

10月30日,第三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在沪开幕。紧随开幕式举行了“科技,为了人类共同命运”主题会议。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2017年图灵奖得主约翰·轩尼诗,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所教授雷蒙德·斯蒂文斯,诺华集团首席执行官万思瀚,2015年阿尔伯尼医学奖得主谢晓亮等中外嘉宾齐聚,就各自领域的科研进展,及其与人类共同命运的关系做出阐述。

“科技,为了人类共同命运”是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的永恒主题。在新冠疫情肆虐全球、极端气候和环境事件频发、全球经济面临衰退的当下,其意义更为凸显。

正因如此,仍然奔忙在抗击新冠疫情一线的钟南山欣然应邀发表视频演讲。“科学家的确是有国籍的,但是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他强调,在新冠疫情仍然肆虐之际,有一个平台来持续有力地聚集科学界的客观理性声音是非常有必要的,这能够为人类指明科学应对疫情的道路,帮助世界早日走出疫情的阴影。

作为世界卫生组织新冠肺炎疫情应对评估专家组中的一员,钟南山在这几个月里见证着各国科学家和医疗工作者卓越的工作。他相信任何国家的科学事业,尤其是基础科学的领域,最终都应以维护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

轩尼诗在演讲中例举了人工智能在过去10~15年的革命性突破。例如,自动驾驶,这个原本模模糊糊的概念现在已经能够落地,每年都可以挽救成千上万可能在车祸中丧失的生命以及车祸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医生能够用人工智能图像识别做诊断;通过人工智能,人类可以突破语言障碍,阅读更多的文献、接触更多的新闻。

那么,未来人工智能领域的挑战是如何打造出性能超强的计算机?轩尼诗认为摩尔定理正在消退,取而代之的是登纳德缩放比例定律的生效。“需要转变思路,不再依赖半导体技术的突破,而是需要做出特定领域的专业处理器,让它能够运行任何代码。这样就相当于构建了人工神经网络,通过赋能于人工神经网络,人类的生活将更加美好。”

斯蒂文斯则谈了转化医学。他认为,只有不断地推动基础科学和倡导国际合作才能将科学理论转化为现实。“只有通过国际合作,汇集全人类的智慧一起进行生物医疗的研究,才能生产出成本低廉的治疗方法,让细胞和基因的疗法,以及生物药品在全球范围内为大家所共同使用。”

“今年基因编辑获得诺贝尔奖就充分展示了基础研究与创新药物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万思瀚表示,“基因编辑技术——‘基因剪刀’对众多主流新药研发会有重大的影响,改善了很多人的生活质量。”

随后,2000年图灵奖得主姚期智、2016年基础物理科学突破奖获得者王贻芳、谢晓亮等6位中外科学家,展开“人类共同命运”科学对话,回顾科学内核发展、演化与变革,探讨大变局下科学研究面临的挑战与破局之道。

尽管遭遇疫情,今年参会的科学家人数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有较大幅度增加。分布在四大洲25个国家和地区的137位世界顶尖科学家、200余位优秀青年科学家,其中诺贝尔奖得主有61位,他们将在三天的会期云上相聚。论坛期间,将有130余场科学家独立演讲、70余场主题峰会,大部分活动将通过网络向公众直播。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