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秦志伟 齐琦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0/10/28 11:01:21
选择字号:
分子印迹智能前药递送策略研发成功

 

 image1_meitu_1.jpg
双模板分子印迹聚合物载药递送原理图
 
近日,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刘震课题组开发了一种基于分子印迹技术的纳米智能前药递送策略。该策略以分子印迹纳米颗粒为载体,具有特异性靶向肿瘤细胞、长时间肿瘤部位保留以及肿瘤微环境触发释放药物的特点。不同于传统的前药需要依赖肝脏的生物转化,该分子印迹前药递送体系是肿瘤依赖性的,而非肝脏依赖性的,避免了肝脏部位酶的影响。该工作为智能前药递送纳米载体的发展开辟了新路径。研究成果发表于《德国应用化学》。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癌症已经是世界第二大致死因素。化疗作为治疗癌症的主要手段,但由于缺乏肿瘤选择性,存在较大的毒副作用等问题。前药和药物递送系统是提升抗癌药物的选择性和降低毒副作用的两个有效策略。前药是活性药物的非活性前体,在人体内进行酶代谢从而活化,改善母体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征。药物递送系统可以将化疗药物靶向递送到肿瘤部位,提高治疗效果和控制药物释放。分子印迹聚合物(MIP)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药物递送,但MIP和前药的联合使用,此前未见文献报道。
 
对于MIP的合成,刘震课题组利用自主研发的先进印迹技术——硼亲和定向可控表面印迹法,将目标前药5-脱氧-5-氟胞苷(DFCR)(卡培他滨的一级代谢产物)和癌症靶标唾液酸(SA)共印迹到纳米粒子上,形成双模板分子印迹聚合物(dt-MIP);当携带了DFCR的dt-MIP到达肿瘤部位时,该纳米载体能通过与SA结合而靶向识别癌细胞,同时长时间保留在肿瘤部位;在该条件下,DFCR缓慢从该载体中释放出来,被癌细胞摄取,经过两部酶转化(胞苷脱氨酶、胸苷磷酸化酶),生成活性分子5-氟尿嘧啶(FU),诱导癌细胞死亡。
 
然后,研究人员通过共聚焦荧光和流式细胞术,证明了dt-MIP对于癌细胞的靶向能力。紧接着,研究人员证实了载药dt-MIP可以被pH = 6.8的酸性微环境触发,可控释放药物(pH = 7.4时不释放)。同时,载药dt-MIP与HepG-2共孵育48h后,细胞抑制率为58%,证实了载药dt-MIP的细胞毒性 。同时,研究人员考察了不同材料在荷瘤裸鼠体内的分布,相比于非靶向的纳米粒子,dt-MIP可以在肿瘤部位保留更长的时间(10天)。最后,他们考察了载药dt-MIP的抑瘤效果,相比起空白对照组(PBS)和裸药对照组(DFCR),载药dt-MIP具有最佳的肿瘤抑制效果。
 
该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南京大学卓越计划等的经费支持。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02/ange.202012956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遗传分析追踪潘多森林的进化 团队研制出高性能的蓝光量子点液体激光
宇航员可搭乘小行星前往金星或火星 泡菜等发酵食品真的对肠道有益吗?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