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科学·亚洲会议线上召开 |
在危机中探求生命科学发展机遇 |
|
10月19日-23日,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指导,美国科学促进会、中关村生命科学园、TIE国际创新走廊主办的“科学·亚洲会议——免疫系统的多组学研究方法”在线上召开,吸引了全球各地的1000多位专家学者参与和5万多次直播观看。
会议期间,来自中国、美国、英国、德国、新加坡等地的学者分享了学界最新动态,围绕自身免疫及调控网络与癌症、传染病与新技术等话题展开讨论。
科学研究需要国际协作
“大多数的科学进步,无论是双人搭档还是规模庞大的国际协作项目,都必须建立在合作的基础之上。”在会议主旨演讲环节,美国科学促进会董事会主席、诺贝尔奖获得者朱棣文(Steven Chu)分享了“关于科学合作的思考”的报告。
朱棣文在演讲中说,许多人以为科学的发展是得益于一个个杰出科学家,得益于这些科学家单独完成的工作成果。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想象更像是一段浪漫化的科学故事,即天赋异禀的人们在灵感迸发时如何“茅塞顿开”。
“实际上,这种灵光一现的创造方式往往只是例外。”朱棣文强调,绝大多数科学研究成果,都离不开前人的工作积累,更离不开科学家之间的相互协作。
他从优势和误区两个方面分享了自己对科学研究国际合作的看法。开展科学研究国际合作,有助于促进信息交流,减少不必要的弯路,提升科学研究效率;但在合作研究中,也要处理好成果分享、信息沟通等问题。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免疫学研究所所长董晨在主持会议时也指出,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要强化科学武器应对全人类共同灾难,而推动全球科学家之间的合作交流,对于共同应对全球疫情具有重要意义。
据悉,“科学·亚洲峰会”是“北京国际学术交流季”系列活动之一。据悉,“北京国际学术交流季”是北京市科委组织策划的系列学术交流活动,按照“聚焦学术研究、聚集全球顶尖科学家”、以及“深层次多角度研讨”的原则,在石墨烯、脑科学、量子、生命科学等基础前沿领域,为国际科技界的广泛交流搭建平台,助力北京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
推进关键技术创新应用
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会员、英国医学科学院院士萨拉·泰克曼(Sarah Teichmann)在会上作了题为“细胞图谱技术和揭示胸腺发育过程”的报告。她认为,得益于快速进步的人体组织图谱绘制技术,人类细胞图谱项目的发展正在突飞猛进。
胸腺是适应性免疫中心的特殊组织,通过下一代测序方法的单细胞分辨率检查免疫反应,可深入了解细胞状态,包括抗原受体多样性、组织中的细胞交互以及细胞表型在发展过程中的变化形式。泰克曼展示了有关研究成果的最新见解,即胸腺作为器官的发育过程、幼稚 T 细胞的全部功能以及该免疫器官的种间保护。
萨拉·泰克曼主要研究领域为基因表达调控和蛋白复合物的全球原则,现领导英国剑桥惠康桑格研究所的细胞遗传学项目。
会议期间,华东师范大学研究员李大力、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助理教授布鲁诺·科雷亚、麻省理工大学教授达雷尔·欧文等也分享了“基因组编辑技术在疾病建模和基因疗法方面的运用”“通过计算化设计拓展功能性蛋白的应用范围”“癌症和传染性疾病新疫苗技术的时间和位置控制”等话题,呼吁加强新技术在传染病治疗等领域的应用。
加强医药健康产业创新发展
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带来了深重影响,也使得各国加快发展医药健康产业。
北京市科委主任许强在会上介绍,北京医药健康产业发展良好,2020年至今,北京新增创新药3个,与此同时也取得了一批抗疫创新成果。
许强表示,下一步北京将继续围绕“创新转化、医药协同、产业发展、营商环境”四个方面,推动医药健康类国家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在京布局,培育顶尖人才;组织研究型病房建设并推动布局研究型医院,加强临床治疗源头自主创新,促进药物临床试验加速与质量提升;培育领域内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同时聚力培育AI与医药健康融合发展。
目前,北京已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医药健康支撑创新发展的“双发动机”,有力支撑了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许强指出,在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上,北京市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阶段性成果。创新体系和创新生态不断完善,基础研究对科技创新的带动作用不断加强,“三城一区”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核心创新要素和创新指标稳步提升,北京科技创新中心彰显了国际影响力。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