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代小佩 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19/9/23 8:48:37
选择字号:
敢于碰硬 鼓励“拍砖” 倡导科研“六不文化”
——10位院士为学风建设建言

 

“不浮不夸,不焦不躁,不求名利,不忘初心。”中国科学院院士强伯勤提出的科研“六不文化”在日前于北京召开的首届老科学家圆桌会议上引发热议。与会的10位院士及7位青年科学家纷纷为学风建设建言。

“在农业科研中,要培育出一个新的种子,如果一切顺利,起码也得十年时间,有时候我们太着急了。”高温超导研究奠基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科院院士赵忠贤语重心长地说,科研工作者不能急,要舍得花几年甚至几十年解决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他认为,形成良好学风需要科研管理者和科研人员各司其职,“出了事明确双方责任,不能一刀切。在制定规则时,不能把行业规范和法律法规混在一起,违法就要按违法处理”。赵忠贤还倡导不同意见的公开论争。

“要重视培养年轻人。”在数学家、科院院士杨乐看来,年轻人是学风建设的生力军甚至是主力军。杨乐建议提高我国学风建设的标准,即把真正的创新视作科研的灵魂。他表示,除了对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零容忍外,要发挥导师在学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让更多科技工作者认识到真正的创新不是跟风、“描红”,而是敢于攻坚克难,敢于碰硬。

对此,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大内科主任唐熠达表达了相同看法,他希望加强学风道德教育,以德树德,帮助学生“扣好第一粒扣子”。唐熠达直言,要破除科研产出的“浮肿”,即论文多、实效少;要打破圈子文化,促进公平的研究生态建设;要鼓励“拍砖”,打破一团和气的表象,促进深层次的科学研究。同时,他建议在科研的国际合作中提出更多“中国方案”,避免简单跟随。

中国基因组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科院院士曹晓风等围绕促进科研人员潜心研究、减少科研人员重复“戴帽”、提升科研项目管理水平、保证科研时间等方面发表了意见。一些院士建议调整激励制度和考核制度,以鼓励原创成果为导向;还有专家建议给科研工作者提供多渠道的个人上升空间,不能把论文作为晋升的单一指挥棒。

中国科协副主席、科院院士沈岩总结道,在学风建设过程中,老科技工作者要率先垂范,确保科研工作严谨扎实,“甘坐冷板凳”,为青年科学家树立榜样,青年科学家也要积极参与学术建设。他表示,与学风建设密切相关的科技评价体系、科技奖励制度、科技活动管理等,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相关部门协作解决。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极目卫星团队在伽马暴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实践十九号卫星成功发射
科学网APP论文&基金最新活动来了 他们的15年“铸剑”之路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