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魏刚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9/9/15 17:53:37
选择字号:
曹雪涛:免疫学国际赛道上的中国学者

 

 

学者名片:

曹雪涛,十三届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南开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德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亚太免疫学会联盟秘书长,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Cell、Immunity编委,《中华医学杂志》主编,以通讯作者在Nature、Science、Cell等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260余篇,SCI他引1万余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2003年)、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4项、国家发明专利16项。获得首届中国研究生教育特等奖、Nature导师成就奖、中国工程院光华科技奖、中国科学院陈嘉庚科学奖。

 

2月26日,树突状细胞参与免疫炎症表观调控机制的发现在《免疫》发表;4月29日,新型RNA分子及其独特免疫调控方式的发现在《自然—免疫学》发表;7月19日,首个细胞核内DNA天然免疫识别受体的发现在《科学》发表;8月23日,宿主细胞抵御病毒感染新途径的发现又在《科学》发表。

短短9个月,曹雪涛团队已经在世界顶级学术期刊发表重量级研究成果4篇,这个秋天,他和团队也迎来了收获的季节。

“土味”学者挑战免疫世界

1981年,17岁的曹雪涛考入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在这里,他不但接受了严格的临床医学训练,也有幸遇到一位影响他学术之路的导师。

第二军医大学叶天星教授是我国老一辈免疫学专家。在一次叶教授的学术报告中,台下的大学生曹雪涛被免疫学的深奥深深地吸引了。“叶教授的报告一下就勾起了我对于免疫学的兴趣,而且免疫学与医学关系密切,肿瘤、感染、器官移植、艾滋病等等,都与免疫有关,这个学科有太多挑战性的难题需要研究了。”喜欢探究科学前沿的曹雪涛,在叶天星的引领下,步入了免疫学的世界。

“我是个土得掉渣儿的科研工作者,没有国外留学经历,在国外最长的一次只待过11天。”回首38年学术研究之路,曹雪涛幽默地说。在他看来,刚迈入免疫学大门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不了解这个学科国际前沿发展方向。“那时信息闭塞,缺乏免疫学世界最新进展的资讯,我们拿到手的外文期刊只有几种影印本,而且都是半年前的。”

此外,简陋的仪器设备也制约了科研工作的开展。在曹雪涛看来,在科研上,中国人不缺设想,“但要打胜仗,须有先进武器”。上世纪90年代初,订购国外试剂手续繁琐,最快3个月,有时候要半年才能到货。

即使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曹雪涛仍然在免疫学道路上执着奔跑。他始终抱有一个信念:“早晚有一天,在免疫学领域,中国人会在本土做出自己的成就,让外国人从关注到承认、直到敬佩。”

科研要找准大方向

在从事免疫学研究的最初几年,与许多青年人一样,曹雪涛也在追踪一些前人研究的领域。但慢慢发现,这样跟随前人的研究方式无益于科研创新也无益于自身的成长。多年的探索,让曹雪涛对创新性科学研究理解的深度和广度一步步加深。他开始考虑科学的本质是什么?“科学研究的根本在于发现、发明,如何从发现到发明,一直到应用,是贯穿创新性科研的主线。只有见人所未见、言人所未言、成人所未成,才是有价值的科技创新。”

在他看来,一名优秀的科研工作者除了要有科学敏感性、耐心和团队意识外,还要有独特的视角与体系,这需要沉下心来自主思考、另辟蹊径。“这些年,国内一些科研工作者重视参加会议交流,本是好事, 但往往是开‘会’而无‘议’,只重形式而无实质性科学思想碰撞与交流,每天忙忙碌碌,却没有深度思考科研的前沿方向与独创性。”在曹雪涛看来,有价值的研究工作必须“牵一发而动全身”,要找关键性重大科学问题,而且科学研究要与国家发展需求以及推动学科领域发展紧密相联。

“就像体育运动,在一个参与人数非常少的项目拿到冠军固然令人欣喜, 但如果能够在足篮排和田径游泳项目获得世界冠军,影响会更大。”曹雪涛指出,做科研,选题方向非常重要。要在世界主流舞台上、在科学研究的主流方向上去解决根本性科学难题,要积极追求本质性突破以引领一个领域的发展。

严慈相济春晖遍四方

除了繁重的行政管理和科研工作,曹雪涛还是博士生导师。在学生眼中,他既是严师,又是慈父。

每个刚进入曹雪涛实验室的学生都听过他讲的摘苹果的故事。他告诉学生:“科研就好比摘苹果,不要去摘伸手可得的苹果,一定要往上看,寻找那些别人没摘到的苹果,虽然现在你跳起来也摘不到,但只要不断努力奋斗,以后就能摘到。”树立致远境界和明确高大目标后,学生们自然就刻苦学习了。

曹雪涛招收博士生在学业上把关很严,所以进入曹雪涛实验室的学生都很优秀。但有的学生比较孤傲,不愿意合作;还有的学生取得点小成绩,就飘飘然;对此,曹雪涛都一一指出他们的不足,有时批评起来不留情面。有的学生当时难以接受,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科研团队的磨合,学生们终于体会到,严师出高徒不是虚言,导师在工作态度上的言传身教与创新性科研上的悉心指导对于他们的成长成才同等重要。

如今,从曹雪涛实验室走出的学生,已经有几十位获评教授、博士生导师,成为所在单位的教学科研骨干,11位博士生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3位学生进入国家优青榜单。他本人也荣获首届中国研究生教育特等奖、Nature杰出导师终身成就奖。

38载春秋,当年那个翩翩少年已在免疫学领域蜚声国际,然而他仍在勤奋地前行。

作为连续多年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入选者,曹雪涛认为,爱思唯尔旗下有很多免疫学领域旗舰性期刊,能够入选高被引榜单体现了对自己科研工作的认可,也督促自己更努力地不断创新。

未来,曹雪涛和团队将在两大方向上拓展研究:一是天然免疫和炎症。这也是目前为止医学界唯一正式批准实施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的重点研究内容。二是癌症的免疫治疗。这也是上世纪90年代曹雪涛科研起步阶段的主攻方向并一直坚持到现在。他期待,将来能创建炎症疾病的治疗药物和癌症免疫治疗新疗法,为人类健康贡献智慧。

“人总要有点精神,立足本土做国际一流科研,让我国在免疫学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是我事业与人生的一大目标。”

 

代表论著:

1.      Wang L, Wen M, Cao X. Nuclear hnRNPA2B1 initiates and amplifies the innate immune response to DNA viruses. Science. 2019;365(6454): eaav0758.

2.      Jiang M, Zhang S, Yang Z, Lin H, Zhu J, Liu L, Wang W, Liu S, Liu W, Ma Y, Zhang L, Cao X. Self-recognition of an inducible host lncRNA by RIG-I feedback restricts innate immune response. Cell. 2018, 173: 906-919

3.      Shen Q, Zhang Q, Shi Y, Shi Q, Jiang Y, Gu Y, Li Z, Li X, Zhao K, Wang C, Li N, Cao X. Tet2 promotes pathogen infection-induced myelopoiesis through mRNA oxidation. Nature. 2018; 554(7690):123-127.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