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戴琪 黄辛 来源:科学网 发布时间:2019/8/26 21:39:17
选择字号:
华东师大学生赴施甸县开展脱贫攻坚调研实践

 

正值国家脱贫攻坚工程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华东师范大学光华书院师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基于沪滇扶贫协作平台,师生一行13人前往华东师大胡焕庸先生提出的著名地理分界线“瑷珲-腾冲”线最南端国家级贫困县——云南保山市施甸县开展了为期9天的“绽放青春风采 助力精准扶贫”主题实践活动。

活动中,大学生们通过深入走访县扶贫办、当地中学、水长乡下属9个行政村等,与扶贫对象、脱贫农户、驻村干部等座谈调研,深入了解施甸县精准脱贫攻坚开展情况以及现阶段取得的成果、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等,同时还面向乡村中学生开展励志教育和学习经验分享活动。

走遍水长,感责任担当

7月31日,实践队员从昆明出发,经过千里的长途跋涉后抵达位于滇西的施甸县。为获取施甸县脱贫攻坚的一线资料,队员们兵分两路,或前往县扶贫办整理资料、访谈工作人员,或深入深度贫困乡水长乡走村入户,用136小时探究施甸发展、98万步走遍施甸水长。

在村干部的大力支持下,实践队员们与村委会成员、驻村干部等进行了10余次座谈交流,了解了水长乡9个村的村情和脱贫攻坚开展情况。在村民的积极配合下,实践队员进行了68次入户交流和近200份问卷收集,详细询问村民的家庭情况、生活改善程度以及对脱贫工作的认识和看法。

队员们认识到脱贫之艰,也更加感叹于人民群众、党和国家脱贫攻坚的决心:永保村一户6口之家,住房偏远破旧,户主、父母及妹妹身患重病,家中还有牙牙学语的两岁幼童,全家劳动力就只有妻子一人。在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掉队”思想的指导下,村委会掌握情况后,根据扶贫政策改善了这一家子的生活条件。户主感慨:“多亏了党和国家,我们才能解决温饱和医疗问题,下一步我们要靠自己的双手去干,去脱贫!”。

此次调研实践,队员们不仅增长了见识,对国家精准扶贫政策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还感受到群众百姓对大学生们今后成长成才的期待,增强了为人民和社会服务的意识,为国家发展求真学问、练真本领的使命和责任。

励志青春,助教育脱贫

扶贫不仅要扶志,还要扶智,要从思想上让老百姓们改变,才能奔向美好生活,而青年人更是未来的希望。在了解到县乡特别是贫困村的中学生们所享教育资源和质量有限,学习动力不足、对未来升学感到迷茫时,实践队员们积极筹划,在有限的时间内为400余名中学生举行了两轮励志主题分享会,为施甸教育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住在大楼中学的实践队员们,为200多个孩子介绍了学习方法、大学生活和上海的发展,给孩子们种下希望的种子,并在空闲时间与孩子们聊天谈心、结成了朋友,得到大楼中学校长的高度肯定。

在水长乡政府的协助组织下,队员们召开了励志主题分享会,分享了自己的成长故事和校园生活,鼓励中学生们追逐梦想、奋斗青春、建设家乡。参加的中学生说道:“哥哥姐姐的分享使我受益匪浅,我一定要努力学习,成为像他们一样优秀的人,将来建设施甸。”身为师范生的实践队员邓永斌感触颇深:“我们师范生不仅要教授孩子们知识,更是要为他们种下梦想,插上双翼。”

众志成城,绘施韵甸美

在实践中,队员们深刻感受到脱贫攻坚是全社会、全体百姓携手共享机遇、共同奔小康的努力,需要不断加入生力军为施甸县的脱贫攻坚战做贡献。

曾任上海市闵行区区委组织部干部科科长,现挂职施甸县委常委、副县长的华东师大校友张海燕,是一位援滇扶贫干部,到施甸工作不到一年,对施甸的各项数据信手拈来,谈到施甸的建设成绩和沪滇合作项目如数家珍。在沪滇协作平台支撑下,他为施甸县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引入中华小蜜蜂,探究特色产业;深挖本土文化与杨善洲精神,打造生态旅游景点;落实沪滇合作项目,改善人居环境等。

曾经是贫困户的平场子村烤烟种植户董仙荣说,“脱贫不能‘等、靠、要’,要往前,要自己做事”,他自学了烤烟种植、加工技术,不仅自己成功脱贫,还拥有了80多亩的烤烟地,带动其他农户共同种植烤烟,解决了村里15口人的就业问题。

而此次师大学子的到来,就像水长乡水长村村支书赵书记说的那样,“看到你们这些青年人才来到水长调研,关注这里的发展,我十分高兴,你们的到来为施甸脱贫注入了新兴活力”。

在实践总结分享会上,队员们向施甸县乡的领导汇报了自己的收获和心得,也表达了将在此次调研学习的基础上,形成扎实的调研报告和今后再实践的精准发力点,并向更多的同学讲述脱贫攻坚中的动人故事,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施韵甸美”添砖加瓦,反哺助力施甸的脱贫攻坚。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珠穆朗玛峰因何成为世界最高 极目卫星团队在伽马暴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实践十九号卫星成功发射 他们的15年“铸剑”之路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