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程唯珈 来源:科学网 发布时间:2019/8/23 18:01:35
选择字号:
汶川泥石流伤亡“元凶”以山洪为主
已致10人遇难
 
 
 
 
 
 
 
 
 
 
 
汶川“8·20”强降雨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现场(谢洪摄)
 
这两天,媒体的目光再次聚焦汶川。
 
记者从四川省阿坝州应急管理局获悉,截至8月22日16时35分,汶川“8·20”强降雨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共造成10人遇难、27人失联。
 
自8月20日零时起,四川省汶川县境内普降暴雨到大暴雨,最大降雨量达65毫米,22个危险区发生山洪预警,8个乡镇发生强降雨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
 
为何泥石流对汶川“情有独钟”?此次灾害究为何故?《中国科学报》第一时间连线现场科研人员,为大家解读此次灾情。
 
降雨或为主要原因
 
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邹强正在现场有条不紊地开展调研。谈及此次特大灾害的成因,他表示:“降雨与地震灾区的叠加、几个特殊条件和灾害类型的有机组合,导致了部分灾区形成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
 
“连续的强降雨,导致当地泥石流沟内松散固体物质被起动,形成此次大规模泥石流灾害。”邹强介绍,强降雨导致土体的整体强度和稳定性下降是此次灾害的主要原因。
 
而作为灾害频出的汶川,此次泥石流事件和此前的地震似乎也脱不了“干系”。从监测看,无论是“5·12”汶川特大地震,还是“8·8”九寨沟地震,汶川都是受影响最大的区域之一。
 
他介绍,根据全球各地经验,地震后形成大量碎屑物质,导致在后期持续强降雨作用下,泥石流的规模及暴发频率均有所增加。此外,震后山体已遭受“内伤”,破碎的地表一遇到强降雨或者相对较大的地表径流,就容易发生泥石流、滑坡等山地灾害。换言之,迭遭强烈度地震影响后,汶川当地的山体明显没有过去那么“刚强”了。
 
而境内水系河床被泥石流等淤积抬升,行洪能力下降,也是导致此次灾害的“元凶”之一。
 
邹强介绍,“5·12”汶川特大地震、“8·8”九寨沟地震,都让汶川所在的岷江上游地区坡体受损,松散物质剧增,导致汶川境内河床不同程度抬升。而在河床垫高后,河道下泄速度、过水容量都不同程度打折。
 
监测资料显示,本轮强降雨中,岷江干流上的华能太平驿电站下游出现河道壅塞和短时堰塞湖,导致岷江附近河段水位抬高了15米左右。无论是华能太平驿电站下游被壅塞、卧龙地区的龙潭电站出现险情,还是303省道、213国道、317国道、都(都江堰)汶(汶川)高速被中断,均不同程度与此次山洪泥石流的暴发有关。
 
泥石流灾情“习以为常”
 
据了解,此次泥石流事件并不是史上第一次,甚至这类情况可用“习以为常”来形容。
 
早在2008年,5月13日傍晚到14日凌晨,汶川遭受强降雨,全县发生16处泥石流。岷江形成堰塞体且河水发生改道,平武县城发生内涝,北川老县城洪水过境,汶川县映秀镇洪水进入。全省至少3个“5·12”地震受灾极重乡镇电力、交通、通信中断,再次成为孤岛。
 
2010年8月13日,四川强降雨再度引发多处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地震灾区格外严重。截至8月19日17时,初步统计全省14个市(州)、67个县(市)、576万人受灾,共发生较大规模的山地灾害75处(其中滑坡30处、崩塌6处、泥石流39处)。
 
“汶川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是典型的中高山峡谷区,且位处龙门山断裂带,岩体稳定性差,山体和沟道的松散物质多,一旦受到强降雨的激发,很容易形成山体滑坡和泥石流。”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谢洪如此分析该地山洪、泥石流、滑坡等山地灾害频发的原因。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博士王姣反馈,目前灾害现场河道淤积、道路冲蚀严重,对少部分民房影响较大,转移工作正在持续进行。“我们现在处于映秀地区,明天将赶赴卧龙、耿达等地,继续进行山洪、泥石流的详细考察。”她说。
 
灾害点治理刻不容缓
 
“据现场调查分析,造成此次灾害中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是山洪。此外,泥石流也致使居民房屋、道路严重受损。”谢洪告诉《中国科学报》,他在现场观察了两条“5·12”震后国家投资治理的泥石流沟,发现在此次灾害中发挥了安全稳定作用,未受降雨影响而发生泥石流,足以彰显国家对灾害人为控制与治理的成效。
 
他介绍,此次汶川发生了山洪、泥石流、滑坡等重大山地灾害,虽然气象部门已提前进行了预警通报,但还应更加重视对强降雨的关注和对其引起的山地灾害的重视与预防,尤其是尽快撤离危险区的人员。
 
为了预防诸如此类的山地灾害,谢洪表示相关部门还要继续加强群策群防体系工作。“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很重要,广大群众应多了解山地灾害的防御常识,熟悉分级预警信号,明白防汛应急预案,掌握科学的防灾避险方法,还应进行避灾的模拟演练等。”
 
此外,灾害点的治理也刻不容缓。比如组织人力和机械及时清理阻塞的河道、沟道行洪地段的堆积物,对行洪河道的险村险段采取沙袋、铅丝网填充固体物等方式进行应急加固、维护等,都不失为防御山洪泥石流的有效手段。
 
为了最大限度地保障这片脆弱地带的居民人身安全,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已派出4个专家工作组、5支专业队伍的100余名技术专家现场开展应急技术支撑工作。据了解,由于监测巡查工作到位,预警信息发布及时,主动避让措施果断,已实现6起山地灾害成功避险,涉及可能伤亡3032人。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