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中国供图
知识产权事业到了稳中求进、高质量发展的阶段。其中,所谓“进”,重点是在质量上“进”。《指引》不但表示了决心,即“坚决把发展的重心转移到质量上来”,更细化了工作举措并将任务分配到具体的执行部门。
■本报见习记者 韩扬眉
近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印发了《推动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年度工作指引(2019)》(以下简称《指引》),并发布了任务清单表。
《指引》指出,进入新时代,站在知识产权大国向知识产权强国迈进的重要历史节点上,推动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要坚决把发展的重心转移到质量上来。《指引》提出,今年的主要目标是,知识产权创造质量、保护效果、运用效益、管理水平、服务能力和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初步搭建适应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和统计体系。
什么是高质量的知识产权?有哪些评判标准?应如何实现知识产权从高数量到高质量的跨越?《中国科学报》采访了知识产权领域的相关专家。
数量、质量,矛盾何其重?
过去十年来,中国的知识产权拥有量迅猛增加。相关数据显示,2007—2017年,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位居世界第三,有效注册商标总量达千万件。2018年中国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世界第二。
可以说,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知识产权大国。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知识产权在推动中国科技进步、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一批高科技企业通过自主创新以及发明专利数量的大幅增加,在市场中脱颖而出,提升了国际竞争力。
然而,“我们知识产权总量虽高,但人均不高,还未达到真正的强国阶段。还存在着并非‘货真价实’的商标和专利,缺乏真正价值高和有竞争力的知识产权,它们在关键时刻难以发挥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李顺德坦承,长久以来片面追求提升知识产权数量,产出了诸多无效、无用,甚至“垃圾”专利,也使得我国整体呈现出知识产权质量不高的局面。
“相关考核制度、政策补贴等都在促进数量增长。”李顺德告诉《中国科学报》,某些地方政府将数量作为政绩考核指标,给予完成数量任务的企业奖励或补贴,这种做法反而会“逼”着企业制造“泡沫”和“垃圾”。“需要反思政策引导,改变以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为标准的考核,而采用真正能引导质量提高的考核指标,比如专利的有效维持年限、专利竞争力强弱等”。
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曹新明看来,过去追求数量,是处在特殊时代的历史阶段中所作出的行为决策,相关的政策导向、科技发展、管理举措等也都是服务于当时情况。“历史地看,并不是错了。”
“事实上,从世界范围来看,知识产权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司的竞争力水平。创新活力高的企业有一个共同特征,即在其领域内持有较多的专利权。”北京集慧智佳知识产权管理咨询股份有限公司专注企业技术与知识产权服务多年。该公司联合创始人、副总经理梁岩表示,大多数企业通常先积累一定规模数量的专利,但由于维持这些专利需要投入较大成本,他们会通过自身或者聘请专业机构对已持有专利进行价值评估,从而选择性放弃不符合主营业务发展和市场需求的专利,对先进的技术专利进行升级,或者选择PCT申请等恰当的方式进行国际布局。
知识产权事业到了稳中求进、高质量发展的阶段。其中,所谓“进”,重点是在质量上“进”。《指引》不但表示了决心,即“坚决把发展的重心转移到质量上来”,更细化了工作举措,并将任务分配到具体的执行部门。
“现在,大家逐步认识到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了。但是,我们首先应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就是实事求是、下定决心从思想和行动上作出改变。其实,根据科技、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实际需求坚决‘挤出水分’、清除泡沫、降低数量不是坏事而是好事,但是需要勇气和求真务实的精神,敢于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李顺德表示。
曹新明告诉《中国科学报》,如今提出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也是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看到中国发展的问题,但要踏踏实实地做,避免沦为口号。
高价值与高质量
受访专家们从不同角度解释了高质量知识产权发展的内涵。
李顺德认为,对国家的全面发展、增强国力和企业竞争力实实在在有用的,在关键时刻能发挥作用的,即具有强竞争力的,就是高质量知识产权。“知识产权的价值是在市场应用和竞争中产生和积累形成的。”
曹新明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角度谈到,实现“高质量”需要满足“四高三低”,即高品质、高科技、高效益、高回报,低能耗、低污染、低劳力。“其中,最核心的是高科技,这是硬实力,而知识产权是贯穿科技创新始终的一条主线,是支撑‘四高三低’实现的动力和利器。”
他进一步表示,做到这些最根本的是要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放管服”改革,正确理清政府、市场、社会三者的关系,为促进高质量发展提供体制、机制的动力。“科技发展以市场为驱动,紧跟前沿科技,‘拿来’与研发相结合;企业以客户需求为引领,解决好创新主体利益分享问题;而政府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这才有助于高质量知识产权的发展。”
《指引》中提到了今年实现的主要目标,其中,在知识产权创造方面,要大力培育高价值核心专利和知名品牌,形成约300个支撑产业发展和国际竞争的高价值专利组合。
那么,什么是高价值专利?高价值与高质量有着怎样的关系?
对此,专家们各抒己见,但都认为高价值专利需要符合被市场认可、能够创造效益以及提高企业竞争力等标准。
在国家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副总经理马天旗看来,只有知识产权事业高质量发展了,才具备大量高价值专利产生的前提条件。
梁岩对此也深表认同。他表示,企业更关注专利的价值,高价值专利主要反映在对企业经营等营利活动的支撑和保护。“一个高价值的专利肯定是高质量的专利,但高质量专利在一定时期内未必是高价值的。”他解释,例如一些专利以科研项目为出发点,有时可能与产品、市场需求有距离,“这需要产学研相结合,产业提出需求和问题,交给有研发能力的科学家,这样在市场运营中会发挥更大价值”。
探索中的“高价值”标准
高价值专利培育需要持续性的高投入,而专利价值评估工作也存在诸多难点,急需探索建立系统的高价值专利培育和评价规范,以提升工作质量和效率。
近日,国家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首次公开发布了针对企业的《高价值专利(组合)培育和评价标准》,探索了高价值专利的培育流程和评价规范。
马天旗认为,高价值专利的评价标准有五个方面。
首先,高价值专利需要具备一个前提条件,即法律方面保护到位、保护范围恰当、权利稳定。其次,高价值专利要具备一定的技术含量,得到市场认可、解决一定的技术问题、获得利润等,都是高价值专利的先决条件。第三是市场,既包括短时间内产品销售所获得的利润,也包括未来市场的应用前景。
其四,还需考虑专利的战略价值。“也许有些专利暂时在市场上找不到应用的产品,但有可能制约竞争对手,让其难以涉足某个领域,为企业在市场上占据优势贡献力量。作为重要的战略储备,也可称作高价值专利。”马天旗以苹果公司的屏幕滑动解锁技术专利为例解释,2005年,苹果申请该专利时,电容式触摸屏技术还难以突破。但5年之后,随着该技术的突破,苹果公司立刻抢占了全球市场。
最后,高价值专利不能是束之高阁的专利,而是应当运营和运用,最终体现出经济价值。
“希望从企业标准出发,通过在市场上验证并不断修订打磨,再推广至各个行业,最后变成一个大家都认可的层级更高的标准。不过,这需要时间和过程。”马天旗告诉《中国科学报》。
事实上,高价值专利还需要适当的策略运营作为保障。
梁岩告诉《中国科学报》,知识产权运营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像经纪人一样,由专业的团队运作。“企业所处阶段不同,对专利的相关需求也不同,尤其是当专利达到一定规模时,他们可能无法将专利和产品进行有效对应,比如如何体现专利有用、哪些是高价值专利、哪些专利组合需要重点布局等,这些‘最后一公里’的解决方案,还需要专业化运作。”
《中国科学报》 (2019-07-09 第8版 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