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郑莹莹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9/8/2 13:22:16
选择字号:
中国气象卫星探路者——孟执中
一生“风云”、两代卫星
 
 
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 供图
 
1934年出生的孟执中,自1965年开始迈上航天路。他不仅曾参与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还是中国两代风云气象卫星的探路者。
 
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 供图
 
如今85岁高龄的他,头发已白,但精神很好,讲起风云气象卫星,如数家珍,“(风云)一号还是跟着(国外)走,三号跟得差不多,四号更进一步。”
 
孟执中的航天奋斗故事,还得从上世纪60年代说起。那时,他原本在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从事相关设计研究工作,1965年根据组织安排,开始参与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工程研制工作,主要负责东方红一号卫星地面测控中心和台站计算机的研制。
 
到了1969年,上海开始研制运载火箭和人造卫星,经推荐,孟执中和十几位科研人员一起参加了上海卫星队伍的组建。
 
当时,上海的卫星事业从零开始,技术人员“捉襟见肘”,研制经验一片空白,基础设施几乎没有,生活条件极其简陋。孟执中回忆说,那时的中国航天走了一条自力更生的路。
 
没有相关领域的技术人员,他和其他技术骨干一起给新人培训基础知识,一边学习摸索,一边建立队伍;没有试验设备,他们靠着只有桌椅的实验室“白手起家”,一件一件地去“化缘”;没有卫星研制经验,每一步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为了第一时间解决问题,孟执中甚至把床铺搬到了实验室门外……
 
“上海航天”当时主攻风暴一号两级液体火箭和长空一号技术试验卫星的研制,长空一号首次在中国卫星上采用计算机控制技术。而那时,国际上卫星计算机控制刚起步,孟执中研究了在国内卫星上采用计算机控制的技术,制定了卫星计算机程控方案,组织并参与首台星载计算机的研制,解决了卫星在轨飞行灵活准确设置探测区等关键技术。长空一号技术试验卫星在1975年、1976年先后成功进行了三次飞行试验。
 
而后,孟执中迎来了见证他“航天生涯”的风云气象卫星研制。
 
风云一号,是中国自主设计研制的第一代在极地轨道上运行的气象卫星,主要任务是获取全球气象云图和海洋资料,用于天气预报、气象和海洋科学研究,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服务。1988年9月,经过近10年的努力,中国第一颗风云气象卫星发射,这标志着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第三个拥有极轨气象卫星的国家。
 
然而,在成绩的背后,是航天型号研制的曲折。风云一号A星发射后仅39天,卫星姿态失控;此后发射的B星在轨运行了165天,未达到设计寿命。
 
孟执中在受访时谈起那时的压力仍十分感慨:“风云一号A星、B星出现问题的时候,心里非常难过,那时候发射卫星是桩很大的事情,我们感觉没有把卫星造好,非常难堪。”
 
幸好,而后风云一号C星成功发射,成为中国首颗稳定运行的业务应用气象卫星。这颗卫星在2000年被世界气象组织列入世界业务气象卫星序列,为全世界提供气象服务。2002年5月,风云一号D星也成功发射。由此,在茫茫太空之中,中国的极轨气象卫星也有一席之地。
 
风云一号研制成功后,中国开始进行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三号的研制任务。对比而言,风云一号卫星只有扫描辐射计这一种主要有效载荷,而风云三号卫星搭载11套科学仪器,除了可见光、红外光学遥感系统,还有微波遥感系统,能获取全天候、三维的气象数据,能获取中长期天气预报所需要的全球气象资料。
 
作为风云一号的总设计师,孟执中担任风云三号卫星技术总负责人,2000年起担任总设计师。他主持设计了装载有可见光、红外及微波共11种遥感仪器的新一代极轨气象卫星方案。2008年5月,风云三号卫星精确入轨,掀开了中国气象卫星史的新篇章。
 
孟执中在时代发展中迈入航天路,一生与风云卫星结下不解之缘。回望来路,他说,人生也可能碌碌无为,走上航天这条路,把国家有代表性的卫星造成,并且让其走向世界,感觉自己的人生总算是干成了一件事,对国家、对社会也尽了一份力。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