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多名高校负责人表示,各大高校不仅要建立一套符合实际的知识产权促进与保护教学体系,还要全面提高高校研究人员甚至普通学生的知识产权素质,以培养高校知识产权人才,进而促进知识产权文化在中国的生长。
■本报见习记者 程唯珈
随着中美贸易战的不断升级,知识产权这个反复出现的名词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实际上,当今世界各国国力的竞争,某种程度上已表现为知识产权的竞争。在教育界,如何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知识产权人才,已成为一个热议的话题。
“知识产权人才是知识产权事业的重要资源,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和主导力量。”近日,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多名专家表示,各大高校不仅要建立一套符合实际的知识产权促进与保护教学体系,还要全面提高高校研究人员甚至普通学生的知识产权素质,以培养高校知识产权人才,进而促进知识产权文化在中国的生长。
高校助力强国建设
当前,我国正在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力求完成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模式转型。
然而现阶段,知识产权意识淡薄,创新能力尤其是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等问题依然存在。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一环,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提上日程,而高校是其中的重点。
“高校加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不仅符合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知识产权强国的需求,还具有扭转高层次知识产权人才匮乏的实际效应。”南京理工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常务副院长戚湧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
戚湧介绍,高校是我国原始创新的主力军和科研开发的生力军,特别是研究型大学,往往存在科研成果应用保护不力、转化不畅等问题,不仅成果流失,很多发明专利也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实施,被束之高阁,成为“贡品”和“展品”。
“此外,高校承担着全社会高等人才的教育工作,且与其他领域研究人员交流甚多。鉴于较强的辐射能力,加强对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也是社会普遍的需求。”他说。
人才培养各出奇招
囿于国内高等教育学科体系中未明确设立知识产权一级学科,诸多高校采取“借鸡生蛋”的方式,依托法学或管理学培养知识产权人才。
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熊琦告诉《中国科学报》,该校在知识产权管理和知识产权法律人才培养上双管齐下,依托管理学院的知识产权管理专业,及法学院的科技法与知识产权法方向,让大量有工科背景的学生进入法学院学习知识产权法。
“学生毕业后同时拿到了专利代理人资格和司法职业资格,成为精通技术和法律的宽口径人才。在腾讯、华为等法务部和知识产权部中,都有大量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的毕业生成为业务骨干。”熊琦说。
除了相关的本土课程教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还打造了全新国际交流平台——新时代科技革命与知识产权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目标是培养知识产权的国际化人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副院长黄玉烨告诉《中国科学报》,基地聘请外国知名专家授课,以创新方式培养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可获得资助出国学习一年。此外,基地还设立了知识产权全英文授课留学生硕士点,并组织留学生到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观摩庭审,到专利审查协作湖北中心参观学习,并由专利审查员现场授课指导,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而依托国内唯一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知识产权局、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的知识产权学院,南京理工大学积极探索新工科背景下理工文融合的知识产权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的“3+1+2”知识产权复合型人才培养特区,成为了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代表性成果。
“高层次知识产权人才要具备自然科学知识基础,才能充分理解创新的内涵,从而形成对创新的全面保护。”戚湧介绍,其中“3+1”为本科阶段,学生同时完成理工科专业与不少于1学年的知识产权专业课程学习,本科成绩考核合格将免试攻读知识产权硕士,继续2年的研究生学习,研究生专业为知识产权(管理)和知识产权法律硕士中二选一。在博士培养阶段可以攻读管理科学与工程知识产权方向博士。
他表示,南京理工大学知识产权学院目前已经探索形成了丰富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适用于理工科背景人才培养的知识产权综合模拟教学平台。此外,该学院还与多所高水平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引入实务培训认证体系,进一步丰富了人才培养的实务教学资源。
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特区,最担心的莫过于人才在升学培养阶段的流失。幸运的是,这种情况在南京理工大学并不常见。
“大一转专业、考研换专业是重要的参考指标。不过从具体的实践看,南京理工大学首届‘3+1+2’知识产权创新实践班复合培养的34名学生除1人考取浙江大学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外,其余升学的同学都继续攻读知识产权管理或知识产权法律硕士。”戚湧认为,这体现了理工科背景的知识产权方向的学生对行业发展的高度认同,以及专业思想的高度稳定。
产权意识深入人心
除了专业人才的培养,各大高校负责人还针对如何提升高校创新主体知识产权意识纷纷建言献策,并用实际行动响应。
“高校大学生知识产权意识的培养,首先是对知识产权的了解和认识,以及对私权的认知和尊重。知识产权首先是私权,大学生如果能够树立尊重国家、集体和个人财产的私权意识,那么建立其对知识产权的尊重就是水到渠成的事。”熊琦说。
熊琦认为,高校有必要在开设法律通识课的基础上,开设知识产权通识课,向各个专业的学生讲授知识产权的基本常识和国家知识产权政策,让学生了解我国知识产权事业来之不易的发展和在国民经济各领域的重要性。
此外,知识产权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也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黄玉烨介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积极承办“中欧青年交流年活动”知识产权交流项目,学校主办的知识产权文化品牌活动曾获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第七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
南京理工大学则利用世界知识产权日、中国专利周等重要节点,依托全国首批获批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TISC)开展系列主题活动,通过面向双创学生和学校青年教师组织专利检索分析、挖掘布局等专题讲座,提高了青年创新主体的专利情报意识和利用能力,从源头上助力广大师生科研立项的精准化、科学化水平的提升。
戚湧介绍,他们还鼓励学生参加理工科和法学类等多元化学科竞赛,提高对创造、管理、运用、保护全过程的知识产权意识,积极拓展大学生在更广阔的知识产权领域寻找职业发展方向。
“目前学生的就业去向逐渐由传统的专利代理师、律师等行业,拓展到企业创新主体。格力、中兴通讯、苏宁易购、维信诺、长安汽车等知识产权部门都招收我们的毕业生。”戚湧说。
《中国科学报》 (2019-05-28 第8版 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