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袁一雪
从人生阶段看,大学期间是一个人由学校向社会过渡的时期,充满了未知也孕育着各种可能。毛泽东曾将青年人比作八九点钟的太阳,然而正是冉冉升起的朝阳,却在迸发耀眼光芒时遇到了些许麻烦。这些麻烦来自心理。
2017年3月9日上午,一位22岁的大学生崔某某抑郁症发作,上吊身亡;今年3月28日,广州一所理工类名校内,一名毕业生坠亡,家属反映男子患有抑郁症,警方初步排除他杀……
近几年,一些高校个案的出现,让大学心理健康逐渐成为社会的关注点,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办公室甚至将每年的5月25日定为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5·25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源自北京师范大学于2000年举办的 “5·25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节”。之所以选在5月25日,是取其谐音“我爱我”,意为关爱自我的心理成长和健康。
脆弱的“朝阳”?
在国内某高校任职的教师张强(化名)眼中,学生“逆商”越来越堪忧。
何谓“逆商”?逆商即逆境商,源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著名学者、白宫知名商业顾问保罗·斯托兹所著《逆境智商:将障碍化为机会》一书。作者在书中写道,逆商是衡量人们克服不顺境遇时的应对智力及应对能力。而拥有高逆商的人不仅在日常频繁出现的小麻烦中能够应对自如,在遇到人生中的大困境时,依然能够保持冷静,怀揣希望。
“学生们似乎变得越来越敏感,学业上遇到些波折就会产生很多负面情绪,且难以自我排解。”张强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坦言。
2017年4月7日,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施贺德在世界卫生日于北京开展的“我们边走边聊”5公里健步走活动中表示,调查显示,四分之一的中国大学生承认曾有过抑郁症状。
甘肃省心理与行为健康重点实验室主任、西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周爱保也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心境障碍、神经症和人格障碍等高风险的严重心理疾患已经成为大学生休学、退学和死亡的主要原因。
“大学生心理问题呈阶段性。”周爱保进一步解释说。大一、大二是心理问题爆发的集中期,问题主要集中于环境适应、人际交往、自卑心理以及学业问题;随着对学校环境的适应,大三是心理平稳期,主要关注情感问题;到大四时,职业生涯规划、考研等问题成为学生最大的压力来源。焦虑、压力、抑郁、孤独感等都是出现在大学生身上频率较高的心理症状关键词。“就学校类型来看,专科和职业院校的学生心理问题比例较低,越层次高的大学,学生发生心理问题的比例越高。”周爱保说。
心理问题因素多元
谈及大学生心理压力和焦虑的主要原因,周爱保认为自我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与社会因素都会导致大学生心理危机。首先,现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强,主张个性张扬。但对自我的需求了解不清,自我调节能力较差,也缺乏对自我清晰准确的定位。对他人和周围环境的评价主要从自我立场出发,缺乏理性的思考和判断。所以,面临困境和难题时耐挫力较差。另外,大学学习以自主学习为主,强调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独立思考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学习中自主性的欠缺也是导致焦虑情绪的主要原因。在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相处的模式对子女的心理健康有直接影响。而学校的教育理念、课程设置,以及社会中一些因素对心理的影响,容易引发学生情绪波动。
“现在社会上流行正面教育,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教育者以鼓励为主,处于高压及逆境的机会较少,特别是考入国内较高水平大学的学生,他们几乎都是在一路赞扬中成长的。”张强认为过于顺风顺水的成长经历,让孩子错失了学会面对失败的机会。但是读书后,不论是进入企业工作还是科研,都不会永远没有失败,毕竟金字塔尖人才济济,成功者实力有之,运气亦有之,一直不败是不可能的。
此外,网络交流的联系方式减少了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而长时间不与人沟通,可能会增加抑郁风险。3月3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发布了“中国大学生追踪调查”(PSCUS)2018年调查数据的主要成果。该调查显示,在健康方面,大约43.2%的大学生每周至少点一次外卖,约6.4%的大学生几乎每天都点外卖。而点外卖频率越高的大学生,其身体和心理状况测量得分越差,抑郁得分也越高。
百诚释心(北京)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心理咨询师马骋也在工作中遇到过大学生前来咨询,他们往往遇到了人生的转折点。“比如考研、出国、找工作等。”马骋告诉《中国科学报》。就在前不久,一位已经顺利保研的学生找她咨询,因为在提前进入导师团队适应的三个月中,出现了失眠、爱哭、自我认同感差等情绪,令其几近崩溃。“大学生的社会经验尚浅,所以对于未知情况感到恐惧,觉得脱离了自己的控制。”马骋分析说。
正确面对心理压力
针对青少年心理问题,2017年国家卫健委疾控局发布《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重视提升大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保持良好的适应能力,重视自杀预防,开展心理危机干预。
张强认为,学生还是应该提升应对困难的能力。“困难都会遇到,但是逆商较高人,就会处理得比较得当,反之则有可能放大问题本身导致强烈负面情绪。”为了应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张强去年专门学习了心理咨询专业课程。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成为了张强在教学与科研之外的另一项重要工作内容。
马骋在面对大学生咨询者时,则往往综合几种状况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对恐惧未知的人,我们会给他提出建议,让未知变成已知;或者帮助其分析周围的环境因素找到引发情绪问题的根源,最终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
而针对大学生群体特点,周爱保认为首先要提升其理论意识,了解自身和归属群体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规律;其次要树立目标意识,自我接纳,及早做好发展规划;再次,则需要大学生确立自助意识,发挥主体性,调动自身的潜能;最后,确立求助意识,适当自我表露,积极寻求专业的帮助和社会支持。
“总而言之,大学生调动起主体意识才是应对压力和焦虑等心理问题的关键所在。”周爱保总结道。
《中国科学报》 (2019-05-22 第8版 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