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青岛能源所举办第五届“新能源带来新生活”主题公众科学日活动 |
|
5月18日,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作为青岛市科技活动周启动仪式分会场举行了一年一度的科普盛宴——“新能源带来新生活”公众科学日活动。来自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高校、中小学、以及社会各界近5000名公众如约而至,走进青岛能源所,与科技成果、高端科研仪器和科研人员零距离接触,感受科学的魅力。本次活动规模创研究所历年公众科学日活动之最。
为了进一步加深公众对科学工作的认知,满足公众对科学的兴趣,激发公众对科技创新的热情,研究所今年精心组织策划了“科学游园会”、“科学大家谈”、“少年爱科学”三个环节,包括互动实验、参观讲解、科学报告等各种内容。为了丰富活动的形式,今年还特别制作了“科学王国护照”,里面详细介绍了每项活动内容和具体地点,公众可以手持“护照”走进各展点,完成收集图章任务后领取一枚科学日纪念胸章,“护照”游园的体验受到了公众们的大力好评。
在“科学游园会”环节,各研究组认真准备了各类科学小实验,内容涉及生物、化学等各种科学知识,共有包括“动态甲醛吸附材料”“植物的‘影分身术’与‘七十二变’”“与你一生相伴的牙菌‘魔’和‘天使’”“纳米纤维素的‘魔法变身’”“‘金谷棒’勇闯‘火焰山’”“‘膜’法用水之道”“螺旋藻侠的‘宝藏王国’”等近30个实验。这些科学小实验结合了研究所的特色研究成果,直观形象,互动体验性强,参观过程中,大家不时提问并动手操作,感受科学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
在大型仪器平台,志愿者以实验演示结合现场讲解的形式,向公众展示了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仪、液相色谱与质谱联用仪、核磁共振波谱仪、X射线衍射、透射电镜、原子力显微镜等九台大型实验仪器。使公众从原子分子结构认识物质世界、从微观形貌认识世界。例如参与活动的小朋友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到了头发毛鳞片结构以及纳米颗粒,通过红外光谱探索分子结构的奥秘,探测衣服面料的成分。
在研究所展厅,公众通过参观了解了研究所的发展历程、主要科研领域布局及科研成果、“十三五”发展规划等。还通过“清洁能源”科普展区的参观,深入浅出的了解太阳能、生物质能源、风能、地热能以及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应用方式,并饶有兴趣的观看了科普视频、积极的参与到展厅互动答题系统。参观结束后,大家纷纷在留言墙写下自己的活动收获和感想,期待着明年再相约。
在“科学大家谈”环节,环境资源化与水回用研究组研究员张杨、微生物代谢工程研究组副研究员王玮华分别以《你身边的“膜”法故事》、《小小微藻,跨越海洋飞向太空》为题做了两场科普报告。张杨用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什么是“膜”及“膜”的用途—“膜”法洁净水与空气、“膜”法穿戴、“膜”法治病、“膜”法发电,让公众了解了“膜”的神奇故事。王玮华从微藻的起源、种类、优点展开,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了微藻如何实现从海洋“飞向”太空。“科学大家谈”受到了社会公众的热烈欢迎,并就感兴趣的问题与科研人员进行了探讨和交流,积极互动,现场气氛活跃。“少年爱科学”环节是本次活动的一大特色。为体现科普工作对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研究所首次邀请了科研人员子女代表—市北二实验初中学生崔浩然以及共建创新实践基地合作单位—青岛二中高一学生王源海来所现场做科学展示。崔浩然及同伴带来了“奇妙的化学蠕虫”、“有趣的泡沫”、 “利用化学反应吹气球”科学小实验,王源海及同伴向公众展示了自行研制的全新抽水装置,该环节引发了公众的极大兴趣,现场热闹非凡。
本次活动另一特色是首次实现网络直播,截止当天16:00活动结束,直播参与人数达10万余人,通过在线互动的形式拉近了公众与科学的距离。活动宣传H5互动浏览量近3万次,扩大了研究所的社会影响力。作为年度品牌科普活动,研究所不断创新科学日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各部门、研究组通力合作、精心组织,志愿者们坚守岗位、热情服务,工作人员认真组织接待、做好后勤保障。经研究所主动沟通联系,派出所出动四名警员、一部警车、交警出动两名警员,全程现场维护治安、疏导交通,新源路沿线开设临时停车场,方便观众停车。全体志愿者、工作人员们的辛勤付出保证了活动的圆满成功。
青岛能源所每年在全国科技周期间向社会开放,让公众有机会了解洁净能源科学知识,接触高技术实验平台,感受科技给生活带来的变化,激发公众对科技创新的热情,充分发挥了科普基地的作用。今后,研究所将立足学科特点和科教资源,进一步丰富研究所科普素材和形式,提高科普工作质量,为提升民众科学素养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