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携手共建安全、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丝路 |
“一带一路”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大会开幕 |
|
为科学应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面对的减灾需求,推动落实联合国《2015-2030年仙台减少灾害风险框架》、《巴黎气候变化协议》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携手国际伙伴共建科技协同减灾机制,5月11日上午,“一带一路”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大会在北京开幕。
中国科学院院长、“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主席白春礼在讲话中指出,科技创新与国际合作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携手应对重大自然灾害风险、保护生态环境安全和实现国际社会经济繁荣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中国的科技国家队,中科院有责任和义务为建设安全、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一带一路”贡献科技智慧和力量。他还表示,“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作为首个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运行的综合性国际科技组织,将积极深化与沿线各国的科技合作、携手应对共同挑战、促进民心相通与人文交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他希望,大家进一步汇聚国际智慧、凝聚国际力量,为有效应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同面临的重大自然灾害风险,积极创新平台、创新机制,切实提高沿线各国防灾减灾与生态建设水平,促进全球共同发展,促进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联合国助理秘书长、秘书长减灾事务特别代表水鸟真美在视频演讲中指出,防灾减灾是“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其核心是巨大的创新创造潜力。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快和极端天气事件的频发,随时都有可能引发新的灾害风险,她非常高兴看到中国政府为确保“一带一路”建设的风险可控和可持续性而采取的积极措施。她表示,联合国减少灾害风险办公室很乐意在提高基础设施防灾减灾能力和大规模减少灾害风险方面促进国际合作、支持区域间交流,促进提升灾害风险防范能力。她希望,各国科学家和研究人员在深化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灾害风险分析评估方法,积极提供减轻灾害风险的解决方案,加快研究制定灾后恢复新标准,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有效的减灾科技支撑。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黄润秋表示,过去六年,中国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中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与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等的协同发展,在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中坚持绿色低碳,着力强调投资贸易中的生态文明,不断加强在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的合作,为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并将持续发挥积极作用。他强调,减少自然灾害风险对于实现“一带一路”建设的目标和安全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由于强烈的构造运动、脆弱的生态环境,加上频繁的气候极端,在“一带一路”沿线许多地区,特别是天山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东部、南亚等地区,都受到各种地质灾害的严重威胁,我们需要携手并进,加强科技合作,分享不同国家的科技创新成果,构建更有效的减灾平台。
此次大会由中科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联合国环境署、联合国减少灾害风险办公室、“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共同主办,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牵头承办。大会以“携手共建安全、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丝路”为主题,共设有1个主会场、24个分会场,共同探讨灾害数据调查与共享、形成机理与物理过程、风险分析与管理、监测及早期预警、防灾减灾与应急管理、灾后恢复重建、跨境灾害风险防范、可持续发展等议题。
据悉,此次大会还将倡议成立国际减灾科学联盟,并推动发表《“一带一路”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北京宣言》。
此次大会从有效应对“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共同面临的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需求出发,在“一带一路”框架下,聚焦减灾与可持续发展,充分凝聚国际共识,谋划减灾科技合作新路径,搭建国际协同减灾新平台,致力于促进各国更加科学、更加有效的应对重大自然灾害风险,为推动沿线国家可持续发展、增进各国民生福祉给出科技方案,为共建“一带一路”和促进各国共同繁荣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