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9/5/8 10:12:07
选择字号:
校园辩论赛
辩题 高校是否应该开设劳动课

 

陈韵衡绘图

今年,我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发布2019年工作要点中,提到大力加强劳动教育,在工作实施意见中,要点明确“因地制宜组织开展家务劳动、校园劳动、校外劳动、志愿服务等形式多样的劳动实践活动”。

为响应号召,一些高校开设了劳动课,加强学生的劳动意识与动手能力。不过,劳动课是否对大学生的自身发展有价值?劳动教育与劳动课是否等同?如何更好地让高校学子们认识“劳动”二字?

本期,我们邀请云南大学与贵州大学辩论队,对“高校是否应该开设劳动课”进行讨论。

3月20日辩论专版中刊登的“出国接受学历教育有无必要”的辩题投票中,正方大连理工大学支持率为95%,支持反方北京理工大学支持率为5%。

正方

云南大学

综述

问候诸位,我方的立场是高校应该开设劳动课。劳动课并不是简单的机械化动作培训,而是一门将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具有系统性、针对性、实践性的劳动教育课程。这一课程可以叫劳动课,也可叫作行动课、实践课,重要的不是称呼,而是开设目的与课程效果。我们今天讨论这个辩题,实质上是讨论高校开设劳动课能否提高大学生对劳动的正确认识能力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这也是我方衡量高校应不应该开设劳动课的标准。

第一,劳动课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技能的重要性,从而意识到自身权利与义务的统一。随着教育普及和经济发展,一些大学出现了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大学生应该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不要“只上得了厅堂,下不得厨房”。劳动课中理论教育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劳动意识,明确何为劳动、为何劳动以及劳动的意义所在。打扫卫生是劳动行为,科技研发也是劳动行为,我们不能片面地把劳动划定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劳动是维持生活的基础,是社会赋予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权利保障。它既是人人必备的基本生活技能,也是资源创造的根本。而劳动实践教育则引导大学生用劳动承担义务,回报社会,让学生投身劳动、体验劳动,在劳动过程中学习进步。

第二,高校开设劳动课帮助大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专业内涵。高校的部分专业课程培养方向偏向于理论教育,缺乏相应实践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正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目前仍广泛存在的以理论知识教育为主体而缺少劳动实践的教育模式,是不利于学生的运用与创新。我们不能仅以阅读背诵来记忆先辈们通过劳动获得的知识真理,只有通过参与实践劳作,才能全面了解知识观念的本质、了解专业内涵,全方位提升自身学业水平,激发创新意识。

在当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多方面锻炼技能,将所学知识科学地投入实践显得尤为重要。单一型人才已无法满足发展需求,对时代发展有敏锐嗅觉和敏捷应对能力,并且能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实际的全能型人才,才能适应当今社会重创新、快节奏、全方位的发展趋势。通过劳动课建立科学正确的劳动观是大学生在社会发展的重要向导。同时,劳动实践又锻炼了大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其适应社会发展和提升自我提供了保障,是促进国家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正确的劳动观亦是对自身所肩负使命的正确认识,充分的劳动实践则是创造资源推动社会发展的技术保证。

试点高校的系列劳动课程是人们教育观念进步的体现。当今社会基调乃至未来社会发展方向都表明了,加强大学生劳动观念的普及和劳动能力的提高是大势所趋。但与此同时,这一课程尚处在萌芽阶段,如何保障课程的执行力与效应力,保证其所需的具体操作以及产生的资源消耗等,是高校急需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

在新时代,理论知识的学习绝不应该以劳动的缺失为代价。劳动对于我们的意义绝非机械式的重复,只有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才能谋求进步,做到“知行合一”才能实现全面发展。

答反方问

1.劳动课与劳动教育有何不同?劳动课何以能实现劳动教育的目的?

张兴仁:劳动课是劳动教育的具体表现形式,与劳动教育最大的区别在于普通的劳动教育结合其他课程,如实践实习等开展作为附加价值,却从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和关注。而劳动课则强调关注劳动本身,以劳动本身铺陈展开,注重生活技能、专业技能等多方面的实践培养。

劳动课旨在将科学理论化繁为简地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并非提倡单纯的体力劳动。相反,它鼓励培养高效解决生活问题的科学思维,辅之以多动手、会动手的基本技能。如常见家用电器的检修、家用电线电路的设计搭载、简单PS及编程技能等。

2.劳动课应该包含哪些内容?现阶段,高校适合开展哪些内容的劳动教育?

缪祺:劳动课应该包含实践、理论、社会接触三个方面。理论课程旨在教授日常生活相关科学基础知识;实践则注重常用的专业技能如电路检修、焊接钢筋、组装家具、正确使用电锯等,并积极鼓励学生结合理论知识,自发主动地完成;社会接触教导学生在踏入劳动市场后,如何高效地与社会交流,遵从社会规则、发现社会市场、表达自身社会诉求。

结合现阶段我国正处于高速转型期的时代背景来看,高校开展的劳动课教育也应当涵盖以上三方面内容,全方位培养高智高能、敢想敢做的劳动人才。

3.高校普遍开展的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算不算劳动教育?劳动教育蕴含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否有必要专门开设一门劳动课作为高校课程?

杨舒涵:高校课程的开设,不仅限于授予专业知识的“第一课堂”,还有提高综合能力的“第二课堂”,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作为第二课堂课程的设计板块,属于劳动教育。反思我们自己参加的社会实践、志愿公益活动,发现活动有历时长、耗力大而收效微的现象。一方面说明高校对劳动教育需要进一步加强认识,另一方面,同学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忽视了技能的提升。

比如在社会实践中,经常要用到写作撰稿、摄影摄像的技能,但同学们表现出来的却是文稿撰写能力弱、语言表达能力不足、不能熟练操作摄影、摄像机器等问题,这些难道不是大学教育和社会实践脱节导致的吗?

结论

总而言之,劳动课教育及其强调的劳动意义,在我们这个时代并未过时,也不会时。劳动的意义绝非机械化的重复,它是资源创造的过程,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手段。对于高校教育来说,劳动课可以帮助学生实现知行合一,在课堂学习中做到行万里路。

我们的时代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全能型人才才是社会所需,大学生在劳动课中所得为其适应社会发展和进行自我提高提供了保障,正确的劳动观更是使命感的源泉。

劳动课不是对资源的浪费,它是高校教育与时俱进的体现。我们的所作所为也绝非画蛇添足,而是在这个节奏日益加快的社会,让当代大学生充分调节自我以适应社会,徜徉于这片以实践方式代代传承真理的沃土。

反方

贵州大学

综述

谢谢对方辩友。为了更加清晰地理解今天的辩题,让我们首先了解一下,什么是劳动和劳动教育?

劳动是包括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在内的人类实践活动,劳动教育是培育学生劳动价值观、提升学生劳动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劳动教育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和社会属性,其具体形态将随着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变化,具体内容将随着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变化。而劳动课则是学校为实施劳动教育开设的,以某种具体劳动技术技能为核心内容的课程,其教学目标指向某种具体劳动技术技能的掌握程度。

因此应该明确,劳动教育和劳动课并不等同。高校是否应该开设一门具体的劳动课,必须要考量在新时代,劳动课对于解决社会和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现存问题是否具有积极意义,这也是我方的判断标准。理由如下:

第一,从教育学理论上看,劳动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但在高校开设劳动课,并不能完全实现这个目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这就是对劳动教育核心目标的精确阐释。而劳动课往往局限于对具体、单一的技术技能的泛化培养,这种对劳动教育的简单化处理,是对劳动教育核心目标的误读。

劳动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都可以在培养劳动精神上发挥更大作用。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专业知识与劳动实践相结合的主要途径,具有培养大学生热爱劳动的直接作用;各种志愿服务以大学生自愿为前提,更好地体现了大学生参与社会服务的主体性,更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尊重劳动的精神。

第二,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需求的现状上看,高校的劳动教育更应强调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而在高校开设劳动课并不契合我国人才强国战略需求。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劳动教育概念已过去几十年,社会生产的复杂程度显著增加,社会生产方式显著变化。那种主要是使用纸、布、粘土等材料,对针、剪、尺等简单工具的制造,早已与新时代的社会生产生活严重脱节,都成为了历史。

现在,无论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还是第三产业,都显示出脑力劳动的比重不断增加;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同比增长13.4%,新形态的劳动正在不断形成;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人才强国”“需要一种敢于创新、勇于开拓、善于实践的智慧型劳模”,表明我国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为迫切。

劳动的本质是对一切知识的生产和应用,高校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智慧型人才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高校的劳动教育应与时俱进,更加侧重知识的创新和应用。

第三,从人的发展需要上看,劳动教育指向人对自身本质的确证,劳动课在形式和内容上的有限性,不能满足人自身发展需要的无限性。劳动是人的对象性活动,在劳动中,人的本质力量得到不断确证。人在劳动中获得的对自身的肯定,正是自由、自觉的人性的彰显,这是劳动能给予人快乐的源泉。

因此,劳动教育能教导人们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其本质是劳动对人性的满足和肯定。

如今,个性化教育已经成为人们的普遍需要,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个性化教育的需要更为强烈。固定形式、固定内容的某种劳动课,不但不能促进大学生正确认识劳动的本质,反而可能会使大学生对简单劳动产生反感。高校开设劳动课,不利于促进劳动教育的个性化发展,不能满足大学生对知识性、创造性、人文性的需要。

综上所述,我方坚持认为,高校不应该开设劳动课。

答正方问

1.既然您方认为当前高校开设的劳动课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那我们是应该将其取缔还是对其进行改造呢?

汤俊杰:对方辩友既然主张高校开设劳动课,言下之意显然是目前高校尚无劳动课,也就不存在取缔一说。再者,让人们崇尚劳动、乐于劳动、珍惜劳动成果,并非只靠一门劳动技术技能课程就可以实现,文学作品、艺术作品等给人心灵上的启迪和震撼同样能实现劳动教育效果。

李子怡:如果劳动课可以通过改造,彻底契合新时代的需要,当然可以接受。但问题是劳动课难以避免形式、内容上的简单化,已经不符合新时代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的多样性需求。因此,建立健全一套完善的劳动教育体系比起开设一门劳动课更为适切。

2.既然开设劳动课的目的是先进的,那么要因为逐步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否定其本身吗?

陈上:目的好坏并不是判断手段好坏的唯一标准,目的可以只有一个,但手段却是有高低优劣之分的。从历史角度看,劳动课在我国确实曾起到过推动全民投入生产建设的积极作用。但现阶段,创新创造是推动三大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培养大学生创新创造的能力也是劳动教育的应有之义。

大学生在实验室里、在专业实习中、在社会实践中,都在发扬着劳动精神,难道把大学生困守在一种技术技能学习中就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了吗?

李子怡:否定之否定正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劳动课是劳动教育的一种具体形式,但这种形式必将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改变。现在,正是摒弃这种陈旧形式、进入到劳动教育更高阶段的历史时机。

3.当前开设劳动课的力度能否满足国人需求?如果不能,是否应该在课程上加大投入?

陈上:我方再次明确,国人需要劳动教育,但并不需要“劳动课”教育;根本地说,这不是“力度”问题,而是“效度”问题。

汤俊杰:当然不能满足,而且不会通过量的增加而改变效果。就好像一个学生数学成绩很差,但原因可能是他不喜欢数学、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等,这样给他再多的练习题也没用。现在劳动教育的症结不是要不要开设劳动课,而是要在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中都贯穿“劳有所为”“劳有所获”“劳有所乐”的理念。

结论

劳动确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我方承认开设劳动课的初衷是好的,但从历史上看,不同时代、不同教育阶段的劳动教育形式、内容是不同的。

我们再次阐明,第一,在现阶段,高校开设劳动课,弱化了高校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中的历史作用。第二,简单化的劳动课不符合大学生身心需要,对培养创新型、智慧型人才并无积极意义。第三,在人工智能时代触手可及的今日,社会分工极其繁杂,单一化的劳动课难以与人们多元化、多层次的生产生活需要接轨,在高校开设劳动课本身就缺乏可行性。

时代在发展,科学在进步,高校要实现内涵式发展,国家民族要振兴,就必须符合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如果在高校开设劳动课,能够春风拂大地般,高扬起劳动精神的旗帜,切实促进大学生开拓创造性劳动的荒野,我们将不遗余力地支持。但以劳动技术技能为主要内容的劳动课难以代表劳动教育的全貌,受时间空间限制的劳动课不利于培养创新型、智慧型人才。

在新时代,劳动教育不是对田园牧歌的回望,而是对数字化社会的前瞻;在新时代,劳动教育不是对体力劳动和具体技术的片面推崇,而是对人在劳动中发展身体、丰富精神、获得快乐的全面肯定;在新时代,劳动教育,特别是高校的劳动教育绝不应拘泥于一两门劳动课,而应有新的探索、新的设计。

因此,无论是从大学生发展角度,高校发展角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角度,高校开设劳动课都无必要性。我方坚持认为高校不应该开设劳动课!

《中国科学报》 (2019-05-08 第8版 校园)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我国卫星数据通信方式迎来重大变革 固体核磁共振新进展!
新生开学,导师:8点要做,3点不要做 3颗火山玻璃珠证明月球1.2亿年前仍活着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