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科院北京分院举办纪念五四运动百年主题活动 |
找到使命是一件幸福的事 |
“十年前,人工智能遇到了发展低谷,因为太冷门,我们出去都不好意思说自己的研究方向,都是偷偷摸摸地干。但我们知道,这个研究方向是对的,所以有勇气一直坚持。”4月26日,在中科院北京分院举办的“讲青春事迹,树青年榜样”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主题活动暨第三期青年讲坛上,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陈云霁讲述了他在深度学习处理器领域的研究故事,引发观众会心一笑。
在论坛上,来自深度学习和病毒学领域的两位青年科学家分享了在科研路上的奋斗历程。
“芯片流片一次需要约一亿元的费用,如果没有应用场景,研发将入不敷出。所以一个用于深度学习的芯片一定要能支撑图像识别、广告推荐等多种多样的应用。”陈云霁向与会者介绍。
此前,在研发深度学习处理器时,他所在的团队碰到了芯片硬件规模有限、能耗受限且结构固定,而算法却千变万化等一系列挑战。
带着执着和拼搏,陈云霁等人通过硬件神经元虚拟化、抽取深度学习算法共性基本算子、稀疏神经网络处理器结构等方法,最终给出了上述问题的解决方案,这些研究成果也陆续出现在世界顶级会议上。
“十年前,深度学习处理器这一研究方向非常冷门,我们在国际上孤独前行。如今这一研究方向不仅在学术圈取得了影响力,我们的深度处理器已经搭载在近十亿台智能手机上。”陈云霁说。
为此,陈云霁不忘鼓励在座的青年学子:“能找到自己的使命,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而对于我们来说,就是通过自己的科研成果,让中国为人类进步作出更重大的贡献。”
另一位演讲嘉宾,中科院微生物所研究员施一与听众分享了大学毕业至今的科研之路。“中科院京区有四十多个研究所,我最终来到了微生物所,在不同的科研任务中得到锻炼和成长。”他向听众介绍了所在研究团队如何率先完成攻关,在《科学》上揭示H5N1和H7N9等禽流感病毒跨种传播分子机制的故事。
“青年科研人员在寻找发展方向时,会作出不同的选择、找到属于自己的使命。但作为中科院的一份子,更要面向国家创新需求做好研究工作。”施一在演讲中表示,不仅要坚持理想、尽早明确研究目标,更应有责任和担当,让自己的价值在研究团队中较多地发挥和体现出来。
据了解,北京分院青年讲坛是由北京分院和京区事业单位团委打造的品牌活动,旨在通过挖掘优秀青年科研人员事迹,用榜样的力量带动广大青年学先进、争先进,立足岗位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