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尺度多介质城乡逸度模型中典型污染物的迁移过程。
▲野外生态调查与样品采集。
吕永龙供图
■本报见习记者 卜叶 记者 沈春蕾
“只有对中国的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开展深入调查和研究,用科学的数据说话,才能破除一些国际专家对中国的刻板印象,这也是中国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领域科研人员的立身之本。中国科学院作为国立科研机构,我们不做国际水平的研究,还能做什么?”
“在相关环境问题的研究上,无论是科研成果的数量还是质量,我们团队都做到了领先,这也让科研人员拥有了更多与国际同行平等对话的底气。”4月12日,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吕永龙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如是说。
日前,吕永龙受国际科联之邀担任“未来地球”重大科学计划的8位国际评估专家之一,2018年底还受邀在联合国《2019年可持续发展报告》研讨会上作城市系统转型问题的主旨报告……近年来,吕永龙率团队在可持续生态学领域的研究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关注和认可。不仅如此,他们还将科学研究投入应用,以解决地方需求。
“就应该做国际水平的研究”
“中国3年消耗的水泥量比美国整个20世纪的使用量还要多。”2017年,联合国环境署国际资源委员会发布的全球城市化报告的一组数字之所以深深地刺痛了吕永龙,并非因为中国是资源消耗大国,而是“我们缺乏足够的科学数据予以回应,这也说明我国在环境资源领域的研究还不够全面”。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越来越多。吕永龙表示,谈国际环境问题必谈中国问题、中国如何治理环境问题中国消耗的资源量等,但关键问题是我们对此开展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只有对中国的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开展深入调查和研究,用科学的数据说话,才能破除一些国际专家对中国的刻板印象,这也是中国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领域科研人员的立身之本。中国科学院作为国立科研机构,我们不做国际水平的研究,还能做什么?”
吕永龙介绍,西方发达国家有近百年的治污历史,治理技术和方法相对完善,但我国面临着比西方国家更为复杂的复合污染难题,污染物的种类、污染程度与其他国家不同,西方国家使用的治理技术可能不符合中国的实际需要。另外,科研合作建立在对等基础上,自身实力过硬才能公平地吸引国际合作者参与我国环境问题的研究。
已有30余年科研经验的吕永龙对自己课题组的管理非常严格,他要求课题组成员不仅要做好研究工作,还要关注国际社会对环境问题的研究。“以欧洲和美国为例,它们对环境的研究比我们早,有很多成熟的经验可以供我们借鉴。但是,治理技术上的‘拿来主义’是不现实的。”
因为有这样的认识,近年来,吕永龙研究团队成果频出,基于解决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需要,团队深入研究了典型污染物的排放过程、时空格局及其驱动机制,构建了区域环境信息管理系统,编制了系列环境风险图谱,提供了识别环境问题、调整产业结构的基础数据和决策依据,累计发表论文320多篇。
问及团队成果高产的原因,吕永龙表示,这源自数据系统采集、经验积累、团队协作等多方面因素。他要求每个团队成员都独立牵头做课题,通过与世界一流科研团队的合作来拓宽自身的研究视野。
可持续发展研究引联合国关注
在中国环境问题的研究中,确定污染物的来源与去向一直是困扰科研工作者多年的难点。吕永龙团队针对一些地区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而产生的环境问题,深入研究了典型污染物的排放过程、时空格局及其驱动机制,并要求团队成员定期前往相关地区采集样本。
“受污染的水体在颜色、气味,以及微生物等方面的差异,是我们仅仅靠阅读文献无法了解的。”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王佩告诉《中国科学报》,“我们不仅在指定区域开展定期取样,还需要记录当地的环境变化情况,比如周边是否有污染源的搬迁。”
吕永龙团队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研究吸引了联合国的注意。2014年,国际科学理事会(ICSU)邀请吕永龙参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科学评估工作。吕永龙提出了国际科技界为实施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UN SDGs)的5项优先工作,即设计权值、建立监测机制、评估实施进展,加强观测设施建设和完善“未来地球”等国际科学计划,加强数据的标准化和验证。2015年,相关成果在《自然》《科学—进展》上发表。
2016年,为推进2030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联合国可持续发展高层政治论坛召开,吕永龙受邀作《如何在国家层面实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主旨报告,让世界看到中国可持续发展力量,该报告被纳入全球可持续发展报告。吕永龙认为,实施可持续发展目标不仅要关注陆地,还要关注海洋资源,科学度量海洋产品总量。相关观点再次刊发于《自然》。
“可以说,目前团队对推进实施联合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研究已具有一定引领作用。”吕永龙自豪地说。
应用是永恒不变的主题
在产出国际一流科研成果的同时,吕永龙团队长期在做的另一件事情就是“应用”,这也是采访过程中吕永龙反复强调的。“科研应用不仅可以解决实际存在的环境问题,还可以为解决环境争端提供参考数据。”
吕永龙团队的科研成果引发全国多个地方政府的关注。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宋帅介绍,通过在指定区域的长期取样,他们与当地政府和民众都建立了良好的联系。
不少地方在遇到环境问题时,会第一时间找到吕永龙团队咨询解决。2009年,河北某地农民在使用受到污染的地表水灌溉农田后,土壤受到污染,作物大面积死亡,当地相关部门找到吕永龙团队。
“当地村民并不知晓污染物的来源,他们希望我们可以给他们一个科学的回答。”王佩说。吕永龙研究团队没有辜负期望,他们不仅找到了污染物来源,还为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科学依据。
近年来,随着我们新兴产业的发展,一些新型的污染物排放带来的环境问题也随之产生。吕永龙以氟化工产业为例,“全氟化合物就是一类新型的有机污染物,已经有部分国家和地区将一些全氟有机化合物列入禁止或限制使用名单。面对这类新型污染物,最关键的还是要找到污染源头,列出污染物排放清单,做进一步重点排查。”
当前,仍有诸多技术解决不了的环境难题。宋帅指出:“工厂污染物的偷排滴漏难以监测,防火剂、抗生素药物使用不当造成新型污染物污染,旅游景点的生活源垃圾处理等人为因素增加了科研难度。”
“科学研究的目的在于辨识环境问题、分析其起因、评价其影响、研发防控技术、提出对策建议,而如何解决环境问题才是关键所在。这也是科研团队在发表论文之外,需要肩负的社会责任和使命。”吕永龙说。
《中国科学报》 (2019-04-16 第7版 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