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园园 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19/2/12 11:05:36
选择字号:
首部国产科幻大片引热议——
“流浪地球”靠谱吗?科学家这么说

 

科学精神面面观

作为第一部国产科幻大片,《流浪地球》从影院之内,火爆到影院之外。

有人啧啧称赞,说它把国产科幻电影带到新高度。也有人“入戏太深”,跟电影中的科学设定较起真儿。

既然大家对其中的科学情节如此上心,我们不妨找科学家们来科普一番。相信搞明白它们,再回味这部电影时,会别有一番意思。

流浪,并非说走就走的旅行

《流浪地球》中最惊天地泣鬼神的想象是,利用成千上万个行星发动机,帮助地球离开太阳系。这就得说说让地球离开太阳系需要多少能量了。

“地球绕太阳运行,离开太阳系,要能够摆脱太阳的引力势能束缚,所需能量可以计算得到,大概是2.65×1033焦耳。”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周礼勇分析。

而当前人类生产的能源,可以拿全球发电量来估计。据统计,2017年全球总发电量大概是25571 TWh,大约合9.21×1019焦耳。

“也就是说,如果把现阶段全球所有的发电量都用来推动地球离开太阳,需要连续工作2.88×1013年,即近29万亿年。而宇宙年龄大概是130亿年。”周礼勇说。

总之,带着地球去流浪,可不是说走就走的旅行。如果行星发动机要承担这一任务,那得无比厉害才行。

重核聚变,目前只是科幻

在《流浪地球》中,行星发动机实现上述任务,靠的是重核聚变技术。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蒙大桥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核聚变是指两个轻核素反应,聚合成一个质量素更重的核素。重核只能分裂生成两个轻于母核的核素。比如,铀-235裂变后会成质量为95—105的元素。

“从现代核物理知识来看,90号以上的元素有裂变趋势,10号以下的元素有聚变趋势。若要重核发生聚变,目前没理论和实现条件。”蒙大桥说。

看来,这样的行星发动机,目前只能出现在科幻中了。

《流浪地球》的结尾十分惊险刺激:眼看地球离木星越来越近,情况万分危急,航天员刘培强驾驶载着燃料的空间站,点燃了木星上的氢气漩涡。

对此,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员张双南支招说,他有更好的点燃木星的办法:例如,可以用高功率激光器点燃木星,毕竟核聚变反应需要使用高功率激光器点火。

“理论上可以,但需要功率足够强大才行。”蒙大桥分析说,按照这一思路,点燃木星的速度确实更快,但惊险程度就会少了几分。

专家 点评

凌晨 科幻作家

科幻作品中的科学,更多指的是科学思维、科学方法,而不是现有的科学理论。科幻作品的科普功能,更多是激发公众对科学产生兴趣,而不是对现有科学技术进行讲解说明。

可以确定的是,国产科幻电影引起这么热闹的讨论,还是第一次。包括科学家在内的很多观众对其中的科学情节“揪”着不放。探讨过程中,一些干巴巴的科学问题也变得有趣起来。

尽管带着地球去流浪并不现实,但它所引发的公众对科学的关注,已足以令人欣慰。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珠穆朗玛峰因何成为世界最高 极目卫星团队在伽马暴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实践十九号卫星成功发射 他们的15年“铸剑”之路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