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有谟
■本报记者 沈春蕾
“李有谟先生并不为大家所熟知,他是默默无闻的稀土科学家。”这是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以下简称长春应化所)研究员洪广言对李有谟的评价。
日前,当李有谟接过长春应化所离退休中心工作人员送来的“光荣在院70年”纪念章时,他动情地说:“感谢党和国家给我这么高的荣誉。”
我国单一稀土元素全部分离第一人
几十年前,李有谟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参加支援东北建设,分配到长春应化所工作至离休。他曾先后从事核燃料废物后处理、稀土元素的分离提取、高温超导材料和稀土发光材料等领域的研究。
1954年,有学者提出以铜作延缓剂、乙二胺四乙酸(EDTA)作淋洗剂分离单一稀土的离子交换法。洪广言指出:“该法的不足之处是在分离过程中,当酸度增加时会析出EDTA结晶沉淀,从而堵塞或是阻碍交换柱中的溶液流通,严重影响分离效果。”
经过一系列试验,李有谟等人创新性地提出添加少量乙酸铵于EDTA淋洗剂中,来克服分离过程中EDTA的结晶析出,同时对具体分离条件进行了详尽的试验,不同规模的试验均得到满意结果。
1958年,长春应化所、北京化学所、北京有色院等都积极开展了单一稀土的分离工作,形成你追我赶的跃进局面。同年7月,李有谟领导的课题组首次用离子交换法分离出15个高纯的单一稀土元素,其中铕采用锌粉还原方法。李有谟也因此成为我国单一稀土元素全部分离的第一人。
他们通过扩大试验取得一定量的各种单一稀土氧化物,分离出的15个纯稀土的纯度均达到光谱纯,部分样品的纯度超过苏联标准样品以及英国Johnson公司的产品,为当时开展相关基础研究提供了基本条件,也为国内生产纯稀土创造了条件。
“鸡窝里飞出金凤凰”
1970年,李有谟随队去江西南昌603厂开展稀土分离工作。603厂建在丘陵地带,从宿舍到食堂需翻过一座小山坡,到车间则需再翻过一座小山坡。李有谟此前患有大腿动脉血栓,拖着病腿的他走这段路程要花上一个多小时。洪广言说,为保证工作时间,他经常不去食堂而让同事捎回午饭。
就在这一年,李有谟用他发明的用乙酸铵作淋洗剂分离钇的方法,首先在603厂产业化试验中制备出了99.99%的高纯氧化钇,被《南昌日报》誉为“鸡窝里飞出金凤凰”,为我国高纯氧化钇生产提供了新技术。
后来由于工作需要,李有谟的研究方向从溶液化学转到稀土固体化学,先进行稀土发光材料的研究,之后又开展高温超导材料的研究。
1966年法国科学家发现了上转换现象,这在发光理论上是一个新突破。1973年李有谟等对上转换效应开展了全面的研究,该研究被列入“全国激光重点规划”,研究出的上转换材料成功应用于钕激光器研究和生产,被列入“中国激光大事记”中。
“他的实验工作量几乎无人可比”
“他的实验工作量几乎无人可比,一年可以开展两千多个条件实验。在他的带动下,学生埋头苦干,甚至放假也不回家。”洪广言说,“他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也与学生互敬互爱,经常一起学习、讨论工作并共同制定方案。”
在李有谟的培养下,长春应化所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人才,如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言荣、中科院院士张洪杰。
1987年,李有谟赴法访问并短期工作,为长春应化所相关实验室与法国国家科研中心固体化学实验室经常性的学术交流和人员交往牵线搭桥,并推荐那镓、张洪杰等学生赴法攻读学位。
“李有谟做了许多平凡而富有创新性的工作,但他从不张扬,而是将稀土研究作为兴趣爱好‘拼命’地干,为我国稀土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洪广言说。
《中国科学报》 (2019-11-07 第1版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