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韩扬眉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9/10/21 21:56:14
选择字号:
构筑粮食产业经济强国的“智慧大脑”

 

安徽现代粮食物流中心库储粮库。韩扬眉摄

 

管理人员足不出户实现对粮库的监控和数据记录。韩扬眉摄

 

车辆登记、刷卡扦样、扫码检验、质检结果录入,在安徽现代粮食物流中心库入库口,一位业务人员熟练地完成了以上操作。接着,运粮车顺利“入库”,全程不超过10分钟。

“这是粮食和物资储备信息化建设的结果,以往到了收粮旺季,运粮车在粮库门外都要排长达几公里的队,等个两三天都属正常。”安徽现代粮食物流中心库主任董增玉告诉《中国科学报》,“信息化大大提高了粮食和物资储备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最明显的变化是粮食日出入库量由2013年的2000余吨提高到2019年的5800多吨。值得一提的是,二维码让所有出入库信息随时在大屏幕上显示,有效避免了‘人情粮’和暗箱操作。”

当今社会,信息化时代已然到来。粮食和物资储备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建设粮食和物资储备的信息化,就是为粮食产业经济强国构筑“智慧大脑”。发挥信息化的引领、带动和赋能作用,对促进粮食和物资储备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卖粮管粮进入“指尖时代”

走在占地400亩的安徽现代粮食物流中心库园区内,只有两三名保安人员在现场巡逻,不禁让人有些“担忧”:这里储存的数十万吨粮食安全吗?

“当然安全!”库区的工作人员十分自信。这种自信来自于库区核心业务环节和重要安全节点视频监控的全覆盖。据介绍,目前库区设有近百个监控探头,每仓内还安装全向360度低照度监控,实现库内仓内全天候、无死角视频监控全覆盖。

不仅如此,全库区共有16栋仓库48个廒间,每个廒间共布设了280个粮情监测点,即时推送粮温情况。保管员在手机和个人电脑上就可实时了解粮情,以便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除了保障安全,这还意味着管理人员“足不出户”就可实现全粮库24小时进行实时监测和数据记录,大大减少了人力成本。

“我们正开展视频智能分析试点,提升库区信息化监控效率和应用水平。”董增玉说。

这只是安徽现代粮食物流中心库信息化建设其中一项举措。成立于2009年的安徽现代粮食物流中心库是目前安徽单体最大的粮库。2014年,在安徽省“智慧皖粮”信息化体系下,数字粮库建设率先启动。

近年来,安徽现代粮食物流中心库结合自身优势进行了一系列的信息化建设探索。目前,库区信息化系统集成4万吨浅圆仓作业控制、氮气储粮控制、光伏发电管理系统、军粮大米加工控制,以及2万吨立筒仓等控制系统,实现了智能化远程集中控制和信息资源共享。

“我们还启动无人机巡航,在冰雪恶劣天气,人员不能到仓顶开展监测,而无人机可安全、快捷、高效地完成人所不能完成的工作。”董增玉说。

信息化也为卖粮人提供了便利化服务。安徽现代粮食物流中心库借助安徽省统一开发的售粮通App系统建立了网上卖粮买粮信息平台,使得客户和粮库有更多交易机会。在2019年夏粮收购期间,共获得了300余笔优质粮源,锁定100余名优质客户,真正做到了优粮优购。除此之外,在每次粮食收购前,售粮通App还会自动推送政策信息、市场信息和库区服务信息,客户可根据网上预约情况合理安排卖粮,减少排队等待时间。

作为试点示范,安徽现代粮食物流中心库为安徽省信息化建设开了个好头。“我们的目标是真正做到管用、实用、好用。”安徽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副局长许维彬表示,安徽省经过四年多的努力,截至2018年底,已建设完成1545个库点并投入使用,全面转入信息化应用阶段。

除了安徽省,山东省以“部署集约化、成果体系化、技术标准化、数据共享化、实施一体化、管理制度化”的“六化”模式,统筹推进信息化建设;青海省打造“柔性一朵云”;贵州省依托大数据优势资源,着力实现数据“聚通用”,这些都为粮食和物资储备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有益启示。

 

信息化“发力”助推企业升级

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粮食产业经济强国的路上,粮油企业是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然而,在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形势下,传统粮油企业面临着转型中高成本、低效率等种种矛盾和阵痛。

事实证明,信息化将是企业寻求突破、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用信息化思维重塑行业模式,形成“互联网+”发展新引擎,催生企业生产经营新模式、新业态,可谓是一条有效路径。

中国储备粮管理集团有限公司建设了智能化粮库系统和政策性粮收购“一卡通”系统。

“一卡通”智能出入库系统的流程管控,实现对粮食出入库全过程痕迹化管理,确保数量真实,有效避免了“转圈粮”“抬级抬价、压级压价”等作弊行为;通过仓储智能化,建成了全球粮食仓储行业最大的一张物联网。

70年来,随着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群众粮油消费由“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迫切需要高质量发展粮食产业经济,尤其需要更多绿色优质粮食产品供给。

中化集团针对过去因长期追求高产而忽视品质,导致种植户无法提供符合市场需求品质的农产品和农产品滞销的困境,基于区块链技术,适时提出“现代农业服务平台”战略,建立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全流程品控溯源体系,在消费端和生产端架起了一座“桥梁”。

“我们一方面帮助农民实现‘种出好品质,卖出好价钱’,另一方面帮助消费者获得安全可靠的品质农产品。”中化集团农业事业部首席信息官沈冰说。

通过该战略的实施,实现作物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信息追踪和管理。产前,农民获得需求订单以及一套具有差异化的农作物种植技术方案;产中,智慧农业系统为农民科学生产“保驾护航”;产后,所产粮食将被贴上“粮证”,消费者扫描二维码便能一目了然地了解到产品的生长环境,以及种植、加工和销售过程。

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信息化推进办公室副主任卜轶彪看来,企业的信息化十分重要,“企业信息化程度越高,越有利于实现政府与企业的数据互通共享,越有利于政府监管和精准调控,最终实现管好粮储好粮的目标”。

 

加强应用实现全国“一盘棋”

在粮食和物资储备信息化建设中,各省份和企业并非各自为战、互相独立,而是上下贯通、互联互通。

为打造全国“一盘棋”,近年来,粮食和物资储备系统累计投入70多亿元,实施了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管理平台一期项目、“粮安工程”粮库智能化升级改造、国家物资储备信息系统二期工程,各地和有关企业都形成了一大批建设成果。

其中,中国储备粮管理集团有限公司历时四年,完成了全国900余家粮库改造,实现了过程可管控、数据可追溯和远程可视化管理,具备了良好的接入条件。

与此同时,国家粮食管理平台正打通数据、制定标准,推进各省级平台和垂管系统储备仓库节点陆续与其联通,以期实现储备布局“一张图”、储备数据“一张表”。

最终,实用、有效是信息化建设的根本。专家表示,要用信息化理念梳理业务流程,用信息化流程倒逼机制创新完善。

据了解,为加快实施储备管理关键应用,下一步,将重点依靠信息技术,提高储备业务规范化和标准化水平,力争2020年完成储备布局地理信息系统开发建设,实时连线、动态监测,实现“业务全知道、现场能看到”。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遗传分析追踪潘多森林的进化 团队研制出高性能的蓝光量子点液体激光
宇航员可搭乘小行星前往金星或火星 泡菜等发酵食品真的对肠道有益吗?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