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素质与未来文明发展有何关系?公众科学素质对人类命运有什么影响?提升公众科学素质如何能推动世界可持续发展?
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中国科学院院士怀进鹏说:“我以为,人的科学素质提升,是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共同目标。”
联合国于2015年通过的《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制定了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在今年召开的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上,各方专家学者围绕“科学素质促进与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探讨如何让科技更好造福人类。
科学素质与可持续发展拥有共同价值
当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科学与技术、科技与工程、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跨界融合特征更加凸显,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更加深刻。
怀进鹏指出,可持续发展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然选择,科学素质是动力之源、活力之源。提升公众科学素质,才能为推动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环境保护三大任务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中科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部长傅伯杰认为,公众科学素质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可持续发展中间最为重要的、首当其冲的要素。
在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第一项就是“在世界各地消除一切形式的贫穷”。10月17日是全国第6个扶贫日,怀进鹏介绍道,中国正在以科技助力精准脱贫,组织向贫困地区“送科技”,帮助提高贫困百姓生活质量,中国政府和科技界一贯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致力于推动科技为民服务。
“科学素养的提升和促进应该是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一个核心。不管是扶贫,还是解决性别问题、不平等的问题以及女性的问题,科学总是以其科学的维度存在。不管是从构成问题来说,还是从提供解决方案来说,科学都是要发挥作用的。” 国际科学理事会主席、南非科学院院长达亚·瑞迪说。
科学素质提升期待多方协作
在中国,科普已经成为一项国家战略,中国是世界上唯一颁布《科学技术普及法》的国家,33个部门共同实施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18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已达到8.47%,这一数据在1992年是0.2%。而近日受到广泛关注的“量子波动速读”培训班事件,却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公众科学素质提升依然任重道远。
达亚·瑞迪说:“科学需要向更为广泛的大众去普及,仅仅依靠科学家在实验室里做研究、发表论文是不够的;公众还需要了解科学可以提供什么样的解决方案,来应对我们所面临的挑战,这样他们也能够为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英国皇家学会会士科林·布莱克莫尔在演讲中提到,面对互联网平台带来的虚假新闻快速传播、反科学浪潮等现象,现代科学家越来越意识到有责任也有必要向公众传播科学知识,通过向公众普及研究成果提升人们的科学素养,从而实现与科学研究的良性互动。
以拉商业、技术与社会基金会主席埃胡德· 梅尼帕兹说:“科学教育应该从小抓起,让他们体会科学,让他们亲身感受,实践非常重要;第二,要培养长期学习的能力和习惯;第三,数学和物理学的基础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现在我认为在西方的国家,学生们不愿意学习科学和数学,因此要勇于学习一些基础性的科学。”
科学素质合作亟待深化
“我们感到,面对未来挑战,公众科学素质建设的重要作用远未充分发挥。在世界上一些地区,科学素质差距在拉大而不是缩小,文明交流鸿沟在形成而不是弥合,不平衡发展在加剧而不是改善,这些都严重影响人的健康与幸福,制约人类可持续发展。”怀进鹏指出。
如何通过更有效、更普遍的措施提升科学素质,推进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强调的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环境保护,是全球科技界面临的艰巨任务。
“我们要解决这些非常严峻的挑战,就需要进行各方的合作,科学家、政府、民间社团、民间社会、产业界需要携起手来共同解决这些问题,其实科学界需要发挥很重要的作用,因为它要提供科学的基础。”达亚·瑞迪说。
在去年举办的首届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上,发布了《北京宣言》,其中提到要在最广义的范围内促进科技与社会良性互动,共同弥合科学素质鸿沟。
怀进鹏表示,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引领下,应当共建全球科学素质共同体。“我们期待共建优质科普资源交流的网络,与各国共享科普信息资源、知识资源、人力资源;期待强化科学家与公众交流的网络,着眼前沿科技领域,促进公众理解科学;期待构建企业等社会机构参与科普的网络,利用市场机制打造社会化合作平台,凝聚各国科学家、企业家及社会的智慧力量。”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