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所:提出利用黄土高原淤地坝沉积泥沙信息研究小流域土壤侵蚀的奥秘 |
|
小流域是黄土高原组成、土壤侵蚀发生、治理和研究的基本单元。为保障黄河安澜,造福人民,我国在该地区开展了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其中淤地坝是最为行之有效的沟道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它既能拦截泥沙,保持水土,防洪滞洪,又能淤地造田,保障粮食安全,提高民众生活质量。同时,坝内沉积泥沙还赋存着大量的小流域土壤侵蚀特征和侵蚀环境演变的信息, 为系统研究小流域土壤侵蚀机理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为此,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杨明义研究员团队相关科研人员立足团队现有成果,系统梳理了黄土高原淤地坝沉积泥沙研究的相关文献,介绍基于黄土高原广泛分布的淤地坝,利用复合指纹、生物标识物及模型模拟等技术,深入挖掘坝地泥沙内赋存的小流域侵蚀产沙和侵蚀环境演变的信息揭示小流域土壤侵蚀特征和侵蚀环境的演变及其驱动机制的相关最新研究成果,阐明了淤地坝在研究小流域土壤侵蚀机理中的重大作用。同时,作者根据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观点和建议:
(1) 应将一些新技术如模型模拟、生物标识等与传统淤地坝断代技术相结合,建立客观准确的淤地坝沉积旋回时间序列。
(2) 系统进行坝内泥沙淤积过程的理论研究,明确坝地沉积泥沙容重、厚度、颗粒组成及化学性质等在坝地内的空间分异特征和影响因素,为典型剖面的选择提供理论基础。
(3) 将地球物探技术如高密度电法仪、探底雷达等利用于淤地坝库容和淤积分层的确定,加强无设计资料的中小型淤地坝的利用。
(4) 对具有溢洪道和放水建筑物的淤地坝,出沙系数的确定还应进一步深入研究。
(5) 对多种复合指纹识别模型交叉应用,进行模型间的对比分析。同时结合一些新的手段,加强复合指纹示踪泥沙来源准确性评估的研究。
(6) 借助一些新兴技术手段,在更大尺度和范围内深度挖掘淤地坝内赋存的有关气候变化、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植被演替等与侵蚀强度和泥沙来源响应关系的信息。
(7) 坝地泥沙赋存信息解译过程中要加强和联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和分析方法,使研究结果之间相互验证,以弥补不同方法的不足,进一步增加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以上相关内容刊发在最新出版的一期《水土保持通报》上。
文章相关信息:DOI:10.13961/j.cnki.stbctb.2018.06.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