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欢欢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9/28 8:58:05
选择字号:
打点连线织网:“弘光专项”持续辐射主战场

 

■本报记者 陈欢欢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在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时,却长期面临着科技与产业“两张皮”的难题。

“十三五”期间,中科院在“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项行动”中专门设立了一个“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重点专项”即“弘光专项”,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聚焦已取得突破并具有相当引领带动作用的重大战略技术与产品,支持其转移转化。

目前,这一专项中已涌现出一批产业化成果,或许可以对解决“两张皮”问题提供借鉴。

“刷脸”安检不是梦

今年7月,厦门高崎机场正式启用民航安检人脸识别辅助验证系统,结果在6天内连续查获9宗企图持用他人证件乘机事件,平均每1天就有2名冒用证件的不法人员落网。

在重庆江北机场,2017年全年通过使用这一系统共查获233起企图持用他人证件乘机事件。

这两个机场所用的正是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联合智慧航安(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民航安检人脸识别辅助验证系统。

北京首都机场、广州白云机场、上海浦东机场……据介绍,这套系统目前累计示范应用于国内70个机场(全国共218个机场)的618条旅客安检通道,覆盖了全国80%以上的大型重点机场。

据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张长城介绍,民航安检人脸识别辅助验证系统的使用,可有效提升机场空防安全;同时有效缩短旅客安检和登机的时间,提高旅客乘机的便捷性。

例如,在这套系统的支持下,乘客不会再听到“请正脸面对摄像头”“请摘下你的眼镜”等要求,即便被抓拍到的是侧脸,也能在两秒内完成人证比对;另外,乘客仅需在安检时出示一次身份证,之后直到登机都可以一直“刷脸”通关;凭借乘客的一张照片,系统还可以在整个机场查询其移动轨迹。

“问题导向是我们项目启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技术的最终目的是服务。”张长城表示,在“弘光专项”的支持下,研究所正在对技术集成创新和组织创新两方面进行探索。

“芯突破”超越4G

如今,人类已经进入万物互联的IT3.0智能信息时代,但地面移动通信网络覆盖地球表面面积不足20%,难以满足万物互联需求。纵观“一带一路”65个国家和地区,多为海洋、沙漠,地面通信设施薄弱。

解决方案是形成以卫星移动通信为核心的空天地一体化支撑网络。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石晶林表示:“卫星移动通信已成为IT3.0时代信息技术领域产业发展重点。”据他介绍,卫星移动通信在存量市场、新兴行业、“一带一路”等领域市场规模超万亿元。

终端芯片是卫星移动通信产业发展的基础。为了解决这一“卡脖子”问题,在“弘光专项”支持下,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联合北京中科晶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研制了业界首颗融合卫星移动通信和北斗导航的通导一体多模终端芯片并实现批量生产,突破了微弱信号接收、节带化处理等关键技术,研制了我国第一颗通信专用数字信号处理器,突破了制约我国卫星移动通信产业高端核心器件供给瓶颈。

石晶林透露,随着技术进步和卫星普及,未来,卫星通信将比地面通信成本更低。

目前,项目成果已经在重大事件保障、边远地区信息覆盖等领域得到了成功应用,卫星移动通信终端芯片及其相关成果实现亿元级规模的直接销售收入。

作为走出过联想、曙光、龙芯等知名科技企业的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在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主战场、进行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传承已久。所长孙凝晖认为,其模式可总结为六个字:“打点连线织网”——以源头创新为生命;通过技术转移将源头技术辐射出去落地;最后将核心技术、关键部件、骨干人才三者织网,形成产业和产值,服务社会经济主战场。

激光“智造”助力“两机”

航空发动机被誉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其制造水平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科技、工业和国防实力,却也是我国尚未攻克的堡垒。为此,我国启动实施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重大专项,力争突破“两机”关键核心技术。

据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杨小君介绍,航空发动机关键零件极端制造能力不足,是致使我国发动机研发进展缓慢的瓶颈之一。

为了解决这一重大需求,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在“弘光专项”支持下,开发出国内最高单脉冲能量的26瓦工业级飞秒光纤激光器,研制出系列化超快激光极端制造装备。在航空领域攻克了新型超高温单晶材料和高精度复杂微结构制造难题,实现了“超精细冷加工”,解决了现有加工工艺的缺陷;在航天领域,攻克了50±2微米高品质钻孔技术,将航天推进器流量控制板的控制精度提升三个数量级,减少燃料携带量约20%,并成功应用于世界首套在轨验证的磁聚焦霍尔推进系统。

目前,西安中科微精光子制造科技有限公司已有1条核心部件及3条极端精细制造装备的中试生产线,相关产品在20余家单位得到应用,打破我国空天发动机高端加工装备依赖于进口的窘境。

“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我们在身体力行实践产学研结合。”杨小君指出,做设备研发投入巨大,产业化进程往往又不能按预期的时间节点推进,除了科研经费的投入,融资的方式推动作用巨大。

据悉,“弘光专项”的设立就是希望引起研究所对成果转移转化、项目产业化的重视,同时引入社会投资参与,加快成果转化,达到“多赢”局面。

《中国科学报》 (2018-09-28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变暖加速喜马拉雅高山树线向高海拔扩张 “双星合璧”制造人工日食
研究或摆脱光子时间晶体对高功率调制依赖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