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题为《教育部:今后可能一半学生拿不到毕业证》文章在朋友圈发酵。《中国科学报》记者查实后发现,此为对教育部8月27日印发《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的不实解读。
日前,记者在教育部官网找到该通知全文。通知中最重要的部分为第三部分“全面整顿教育教学秩序,严格本科教育教学过程管理”。通知强调,要加强课堂教学管理,加强学习过程管理,切实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强化教师教学主体责任。
可能涉及被误读的部分为几项具体措施,包括坚决取消“清考”制度,淘汰“水课”、打造“金课”,严肃处理抄袭、伪造、篡改、代写、买卖毕业论文等违纪问题。
其中,“清考”制度指的是学校专门为挂科学生准备的最后一次补考机会,“清考”过关则可取得毕业证书。记者从知乎上看到,甚至有些老师会提前给足资料或放宽监考,想尽办法让学生通过。
有老师指出,媒体误读通知取消清考将有一半学生无法毕业,实际上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清考现象之普遍,通过清考水平不达标的学生数量之多。
而“水课”一词则在学生群体中流行,特别指学生不愿意听的课程。一名本科学生小宇(化名)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大家所谓的“水课”主要是学校的一些公共课,很多同学认为和专业不相关,干货很少,所以没什么价值。
本科毕业论文也是此次通知下令狠抓的重点。在老师们看来,抄袭的现象最为普遍。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苏湛所执教的《科幻文学与影视创作系列讲座》课程中,22位学生期末作品因抄袭均判零分。“我必须严厉对待,不能对抄袭行为姑息纵容。”
无论如何,“狠抓”各项措施的责任,最终会落到大学教师们的肩上。接受采访时,老师们倾吐了苦衷——不是不想严,而是没精力。
“以论文、职称、‘帽子’为导向的考核机制,让很多大学教师根本不是把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来做科研,更不用提教学了。” 四川大学某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教授表示,他看到,不同级别的教师待遇往往天壤之别,尤其是拿到国家各类人才计划的教师,不但职称提高,薪水更是翻了几倍。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教授龚庆杰向《中国科学报》记者回忆起自己的学生生涯:“28年前我在中国地质大学读书,教师们很敬业,跟学生接触也较多,类似师长与朋友的双重关系。”
然而,今天的大学老师反而做不到。刚刚走上大学讲台的年轻教师王辰(化名)尽管很想全身心投入教学、对学生严格要求,但是面对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他自觉难以把好教学的质量关。
“教授们天天出差见不到人,更别提带本科生了。结果就是我们这些小讲师得玩命地教课。”王辰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如果同时想要评上副教授,还要拼命去弄项目和写论文。”
一边是上不完的课,一边是严格考核的科研成绩,像王辰一样的年轻讲师只好降低教学上的要求,“水课”产生了,抄袭放水了,只有靠“清考”让学生毕业。
因此,大学老师们认为,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应从改革大学教师考核机制做起。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孙亮也表示:“本科教育现状实质上与目前高校对教师的考核偏向存在一定的关联性。目前高校普遍重视科研,评定职称、荣誉、人才帽子等等都是与科研关联在一起。”在教学上扎扎实实投入的教师在现有的考核机制下可能“挨累不讨好”,长此以往也会失去教书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