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模式识别“旗舰会议”首次在中国内地举办 |
我国入选论文占据半壁江山 |
8月24日,由国际模式识别联合会、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联合主办的第24届国际模式识别大会在结束了为期5天的大会议程之后,在北京闭幕。这也是这一模式识别领域的“旗舰会议”首次在中国内地举办。
本届大会分为6个主题,包括模式识别和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语音图像视频和多媒体、生物识别技术和人机交互、文档分析和识别以及生物医学成像和生物信息学。除了口头报告和海报展示,大会还邀请到6位该领域的顶尖学者做特邀报告,展示该领域最新研究成果。
主办方介绍,国际模式识别大会自1972年起,每两年召开一次。对于我国在国际人工智能学术领域而言,此次大会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不仅是其创办40多年来第一次在中国内地召开,同时我国高校和企业的入选论文占了总入选论文的半壁江山,凸显出我国在该领域学术地位正日益崛起。
大会的开幕式上,大会主席、中科院自动化所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科院院士谭铁牛和程序委员会主席、实验室主任刘成林分别致辞。在持续4天的主会中,共举行了9场全体会议,包括3场颁奖演讲及6场特邀嘉宾报告。
其中,芬兰奥卢大学教授Matti Pietikäinen获得了模式识别领域的最高奖项King Sun Fu奖。他在颁奖演讲中分享了其研究团队在人脸分析与情感人工智能方面的一系列研究成果。他说,目前情感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未来挑战的研究方向有卷积神经网络二值化、常规算法和卷积神经网络混合等。
除了精彩的颁奖演讲及特邀嘉宾报告,本届大会还进行了29场共计125个口头报告以及4场共计527份海报论文展示,并为12篇论文分别颁发最佳论文奖和最佳学生论文奖。
模式识别是人工智能的关键技术之一,使机器通过视觉信息识别文字、图片和周围的环境,通过听觉信息识别与理解语言。中科院自动化所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筹建于1984年,1987年8月正式对外开放,是由国家投资筹建的第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30多年来,实验室在发展创新理论和攻克关键技术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在国际模式识别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