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丁佳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8/7/10 9:49:27
选择字号:
科学家的诗与远方是什么?
——首期“我是科学家”演讲活动侧记


 

“与其说我在工作,不如说我是一位好奇的观星者。从纷杂的光谱中,我看到了宇宙的生命。”

这样诗一般的句子,出自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天体物理学家郝蕾之口。一袭黑裙的她站在舞台的聚光灯下,背后的大屏幕上,播放着她所深爱的星辰大海。

7月9日,由中国科协科普部主办、果壳网承办的“我是科学家”演讲第一期在北京举办。“我是科学家”是一个科学家作科普的内容和活动平台,目的是为科学家、科技工作者参与科普提供多渠道的实践平台和机会,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发挥作用。

4位科学家,4个精彩的科学故事。在演讲活动现场,科学家们围绕“科学的诗与远方”进行了系列主题演讲,通过讲述个人科研故事与感受,传递科学之美。

郝蕾在题为《宇宙的奥秘,我们头顶那方星空》的演讲中说:“宇宙的可读性是我最初踏上科研道路时激动的开端。我每天在难以计数的星辰中漫步,在漫无边际的宇宙中领悟。从星系中微小的尘埃,到超大质量的黑洞,宇宙中有太多的秘密尚未探索,有太多的风景等待分享。”

中科院声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杨波与郝蕾仰慕的方向截然相反。作为“蛟龙号”潜水器的主任设计师,杨波是我国第一批参与中国深潜试验的试航员之一,在海面以下7000米,他领略过一生难忘的深海奇景。

“通过我们国家的载人潜水器,神秘的海底世界不再停留在想象。”在对科学的不断探索中,杨波“从海底开始了解这个世界”,感受到科学探索带来的震撼与奇妙。

结构生物学家、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叶盛,兼具科研人、科普人与科幻人的三重身份,是一名典型的“斜杠青年”。

他以自身写作经历分享了《一名科研人的科普随想》。在科学写作的路上,叶盛通过不断探索,掌握了用不同的文字表达方式来切换科学家、科普作家与科幻小说家三种角色。在他看来,如果将科普写作类比科幻,那么“软科普”的写作更为大众喜爱,以受众为中心,克制自我强烈的讲述欲望,才会写出产出优质的科普作品。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慧眼”卫星首席科学家张双南以自己在科研一线工作的切身体会,进行了题为《文化自信需要科学精神》的演讲。

“我们需要探索太空、理解宇宙,发展科学,用科学精神给我们带来科学自信,用科学自信给我们带来全面的文化自信。”张双南说,“这将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

4位科学家所讲述的“诗与远方”吸引了大批公众到场。一位带孩子来参加活动的家长表示,这些科学家的演讲通俗易懂,自己10岁的小孩都能听懂。

此次举办的演讲活动是“我是科学家”平台的组成部分之一,该平台还将匹配相关新媒体产品,并适时举办科普技能培训班。

中国科协科普部部长白希认为,中国科协设计此活动,就是要邀请科学家走上舞台,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展示科学家群体不凡的魅力,共同提升科学家群体的社会影响力,并带领更多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普。

“科学家是科学普及的第一战略力量。”他说,“希望更多科学家来到‘我是科学家’的舞台,与公众分享自己的科研故事,为繁荣中国科普事业厚植土壤,为推进科普在公众发展增添动力。”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