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留下还是离开,这是个问题 |
填表格等琐事占据太多精力,可能会逼走科研人员 |
|
报项目、申经费、填表格、评“帽子”……各种琐事占据了科研人员太多的精力,可能会逼走他们。所以——
■本报记者 李晨阳 崔雪芹
高风(化名)是国内知名的一线科学家。一天,他的团队里一名已成长为副研究员的学生找到他,说着说着就要哭了:“高老师,不然把我调去管理岗位吧,这样就不用再应付找项目找钱的事情了。”更有甚者,一个已经是研究员的学生也来找他诉说,“只要不用去申请经费,让我做什么都可以”。
“这类现象在科技界其实很普遍。”高风为此痛惜不已,“报项目、申经费、填表格、评‘帽子’……各种琐事杂事,已经不仅仅是占据科研人员太多精力的问题了,甚至可能逼走科研人员,造成优秀人才的流失!”
如何让项目更好地支持科技人员,让“帽子”更好地激励科技人员,让制度更好地为科技人员服务,把更多人才留在这个行业,是许多科学家思考的问题。
让项目更具支持力
高风目前在集中精力推进一项重大科技项目,他坦言这个项目是自己从事科研近30年,凝聚的创造和梦想——“我会坚持做下去”。
在他看来,科研人员没有自己的项目不行,项目太多也不行,“最好就是承担一个项目,把它做精做透”。
那为何有些人手握一大堆项目,还要不断去争抢新的项目呢?高风指出,当前科研人员的工资实际由3部分组成:基本工资、津贴还有绩效工资。其中的绩效部分不能从国家经费中支出。
“这就把科研人员逼在了墙角,陷入有钱不能用、没钱又不能养活队伍的困境。”高风说。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部分科研人员就到处申请横向课题,用这些项目经费维持自己科研团队的运转。
在高风看来,所谓的“横向基金”就像一个肿瘤,在金钱激励下,有些科研人员拿了小的横向基金又想拿大的。久而久之,就会制约他们的科研方向,扭曲他们的科研初衷,不利于科研人员坚定目标向前走。
“好钢要用在刀刃上,优秀的科学家应该将最宝贵的时间用在最应该发力的地方、做最应该做的项目,而不是为了找钱做一些不紧迫的事。”高风说。他思考着,能否形成这样一种机制:通过单个国家项目的科研经费,就能满足科技人员的工作和生活需要,同时用一些辅助机制把相应待遇匹配好,以免科技人员再为生计到处化缘了。
让 “帽子”更有公信力
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知名科学家陈多(化名)正出差在外。但他心里有些事情放不下,时不时给自己课题组的工作人员打个电话:“你们的表填得怎么样了?”
“等我自己回去了,第一件事就是赶紧把各种申报材料看完。”他略带自嘲地说,“有没有人能统计一下,跟外国人相比,中国人用来打印表格和材料的纸要多多少?”
项目到处有,“帽子”满天飞,表格天天填,材料常常报。陈多认为,问题根源在于一些管理部门没能把科技创新这件事理解透彻。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各级管理者更倾向于做一些有显示度的事。至于怎样为科技工作者切切实实地做点事,还是动的脑筋太少、想的办法太少。
在陈多看来,人才“帽子”不光太多,而且太滥。当下一些人才计划的操作模式,就是由政府部门组织一批专家进行评审,少数专家垄断各个领域人才评选的现象也随之出现。某位专家可能只精通一个分支领域,现在却要对多个不同行业的人才进行评判,决定谁榜上有名,谁名落孙山。“帽子”的公信力也由此下降。
陈多为此多方呼吁,希望政府适当放权,让人才计划回归行业自身。由各个协会、学会评出“帽子”,然后在行业内进行公示,这样的“帽子”,公信力更强,也更能起到对人才的激励和鼓舞作用。
他同时指出,“帽子”要就事论事、严谨真实,“论文好就是论文好,工作好就是工作好。不要跟风吹‘帽子’,把获奖者捧上天。越轻描淡写,反而越有生命力”。
《中国科学报》 (2018-06-21 第1版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