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温才妃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6/5 9:17:42
选择字号:
种下一棵树,收获一片林
记北京林业大学“树木学”树人教师团队

 

■本报记者 温才妃

在咸阳机场,远远地有一人在喊:“张老师。”“张老师,您还记得我吗?我是您80届学生,您教过我。”机场被学生认出的事,其他教师也许也有类似经历。但像北京林业大学“树木学”树人教师团队带头人、教授张志翔这样,成为学生回忆中频频提及的教师却少有。“张老师,您当年带我去小龙门”“您带我去鸡公山”“你带我去东灵山”……师生们一道同吃、同住、同劳动,成为很多学生大学最难忘的回忆。

从教23年,如今,张志翔已经爬不动3303米的北京东灵山了,但是由他所带领的北林大“树木学”树人教师团队却正在给学生“制造”更多难忘的记忆。

认树是砍柴功夫

说起树木学树人教师团队,北京林业大学的教师不禁会竖起大拇指,这是一个被同行称为“最具历史沉淀、特色鲜明”的教研团队。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952年院系调整,团队中集合了我国林学最早的奠基人马季、汪振儒、白埰。后来树木学作为分支之一从大团队中分出来,在全国享有盛名。

然而,这段记忆在张志翔脑中不是盛名,而是人才培养的精神主动性。“老教授对于人才培养的用心、上心深深打动了我。”因此,教好学、做好教学服务始终是该团队的主线,“无论多忙都坚持教学第一”。

团队的实验课反对对学生的过度引领。刚领到实验任务,学生会觉得无从下手,其创新点就在于没有严格的实验内容,不让学生按部就班得出结果,而是由教师提供方向、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值得一提的是,一般课程分为理论、实验,而在他们所教授的三门专业基础课——土壤学、树木学、有害生物防治上,较早地加入了学生实践环节。

“认树是砍柴功夫,学习的过程是一刀一刀地砍,而不是锯子一口气锯下来。”张志翔说。

张志翔经历了学时从220压缩到56,一些知识点无法,也不适合再在课堂上讲述的时期。与此同时,他的野外实习也经历了学生从“只认树不认其他”到“不但认树还关注树与环境的关系”,从“1公里长的大队伍”到“5~6人一组的小分队”。如今的野外实习发展为小综合实习,各小组都要拿出自己的方案,以小组为单位与教师沟通,为接下来专业课所用到的树种配置奠定基础。

“课程思政渗透在点滴中。野外实习培养了学生认真负责、吃苦耐劳、面对危机沉着应对等精神,他们自然而然地做到了‘该起床的起床,该照相的照相’。即便在学术上难以达到一定高度,但努力的过程实际吻合了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张志翔说。

后来,团队的小综合实习和昆虫分类学“走在了一起”,还延伸到了校外。他们联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共同建设了“跨校的生物学野外实习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从草本植物的优势出发,实现强势学科优势互补。

实打实的导师制

如果按照原先的人生轨迹,团队中副教授沐先运也许是一名中小学教师,博士生谢宜飞不会有当大学教师的梦想。进入树木学团队,他们耳濡目染着优秀教师所具备的一切素养,对大学教师这份职业有了新的理解。

张志翔说,自己最大的收益是老教授对青年人的培养。在他从教之前,导师要求他学习打字、解剖校园里的木本植物,在野外实习中做卡片资料,听他试讲,帮助他改进,通过这些训练夯实基础、培养科学严谨的态度。

如今,张志翔也一样要求门下弟子。他鼓励学生接触所有能接触到的森林类型,谢宜飞走遍了国内大部分植被区域,曾在中越交界区发现杜英科猴欢喜新物种;他要求学生掌握木本植物的属性,谢宜飞跟着他做花的解剖和显微摄影,最后合作出版了国内唯一一套全面、清晰的教学材料。而这些都为即将成为一名大学教师的谢宜飞作了良好的师范。

在沐先运的记忆中,从德国留学回来的张志翔身着一身长风衣,在PPT不发达的年代,光凭口述、图片展示跟学生讲述花叶却总是场场爆满。上课所讲的内容,教材上不一定有,但都是科研成果或研究前沿。学生评教总是拿第一。这些都让他敬羡不已。

“一些学校的青年教师导师制比较松散,但我们团队的导师制是实打实的。” 沐先运说。

老教授带着青年教师同上一门课,是树木学团队的一大特点。为了避免青年教师一上来讲课就砸锅,张志翔最开始让青年教师选择自己熟悉的部分讲,把最难的部分留给自己讲授,慢慢地放手把课程完全交给青年教师。“共同上课才知道青年教师的弱点所在,不仅对他讲课进行指导,还会在野外实习中有针对性地提升他的专业基础理论。”

如今,沐先运在课堂上找到了以传授理念为主的教学风格。“现在评教,张老师排第一,我也能排到第三。”

为非林学教师授课

在《中国科学报》记者众多的采访对象中,张志翔是少数能将专题式、探究式、引导式教学区分明确、运用自如的教师。出于对讲台的热爱,他总是乐此不疲地探索教学改革。

今年由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牵头、理学院参加的“青蓝卓越计划”就是一项特别的教改——为非林学专业的青年教师培训林学知识,提高他们的森林生物学涵养。类似的教改在我国高校中尚属首例。

张志翔在该计划中担任森林植物学的主讲教师。就在记者采访的间隙,他还在抓紧时间为“青蓝卓越计划”备课,丝毫不敢怠慢。为了准备好56个学时,他不仅重新备课,还制作了专门的PPT。

在课上,电子专业出身的理学院副教授汪沛又重新找回了“做学生的感觉”。汪沛说:“张老师从细胞到物种,中外知识信手拈来,带着我们走进实验室看花蕊剖面,在校园里认识各种树木,还要带我们去林地做勘查……这个过程不仅是学习还有合作,为林学、理学的科研协作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张志翔常对团队中的青年教师说,不要把地位抬得很高,要和学生打成一片。时不时有学生被吸引加入实验室。同样,在“青蓝卓越计划”中,他也在用自身的学识、治学、为师的风范吸引非林学专业教师融入,为校园内的协同创新打开一扇窗。

《中国科学报》 (2018-06-05 第6版 动态)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