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自远
■本报记者 胡珉琦
“在这十年的时间里,平均每年做的科普报告有52场,面对面听众数量3万人左右。”中科院院士欧阳自远从2008年到2017年每年都给自己的科普报告做了统计。
这些报告的主题从月球探测拓展到火星等太阳系行星、天外来客、小天体撞击地球的“祸”与“福”、地外生命探寻、世界末日与地球“死亡”,等等。
他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做科普一定要有鲜明的科学主题,生动说明科学原理,使公众理解科学、产生兴趣、亲近科学、热爱科学。”
欧阳自远还有一个自己坚持的原则——每个主题都要根据受众的类型设计七八个版本。“小学、中学、大学到公务人员讲法都不同,甚至在大学里给文科生、理科生和工科生讲都要区别开。”
他直言:“如果听众没听懂,或者觉得没意思,那一定是讲话人的问题。”
在做科普的过程中,欧阳自远常常要面对公众提出的各种科学问题或者质疑。“这没什么可怕的。”他坦然答道,“我从来不认为这是公众在挑我的刺,要平心静气地相互沟通和交流。”
最近,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鹊桥号中继星发射升空。由于在地球上永远看不到月球的背面,也不能通信联络,因此发射中继卫星的目的就是要将它放置在地球—月球拉格朗日引力平衡的L2点上,与月球背面和地球构成畅通的通信链路。
公众十分关心,也有些不解——“为什么我们还要发射这样一颗卫星”“为什么一定要去月球背面”。已有的科幻小说甚至新闻报道都曾经指出,月球背面是外星人监视地球人类活动的基地。
欧阳自远也遇到了这样的疑问。“甚至还有人给我写信提到,别的国家不敢去月球背面,我们中国为什么要去闯祸?如果遇到外星人,我们会怎么处理?各种各样的传说使月球背面充满了神奇、恐怖和诡异。”他说,“这里既涉及科学问题,也涉及各种捏造的歪理邪说。提出这些问题的人,其实都是不了解真相而关心我们的人,我就该去解释。”
因此,一有疑问,欧阳自远就跟大众沟通。
其实,这也是他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特别想要强调的,“科学家一定要实事求是、认认真真、态度诚恳地去面对公众。这是科学家的责任,也是义务。”
欧阳自远说:“只要你跟大众一条心,他们很容易理解你。但我看到现在有一些科学家做科普的心态是不对的,以教育者的口气指手画脚,没有把自己放在和大众平等的位置上,掏出心思来讲真话。”
舆论一直在倡导,科普不仅是说明科学内容,还要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遵循科学方法、遵守科学道德。
欧阳自远认为,科学家不管是在学术研究中,还是传播科学时,自身首先就应该践行科学的精神、科学的道德,去维护一种实事求是的学术风气和科普氛围。
《中国科学报》 (2018-05-31 第1版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