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界一年一度的交流盛会——第二十届中国科协年会27日在浙江杭州闭幕。20年前,首届中国科协年会在杭州召开,20年后,2500余位国内外科技工作者代表再聚杭州,探讨科技创新最新话题,为经济发展献计献策。这届科协年会有何不一样?
聚焦科学和技术前沿难题
研讨科学和工程技术前沿,反映一线科研人员集中关注的难题,为未来科技发展提供决策参考,这是本届年会的一大特点。
“智慧社会、数字中国的建设亟须更智慧、强大、成熟的物联网技术。然而,现阶段物联网技术的数据采集能力和数据服务能力,已无法满足数据生成速率和规模的不断增长。因此,亟须研究新一代认知物联网技术。”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大响说。在建德市分论坛召开的军民融合两用关键技术研讨会上,中国科协军民融合学会联合体发布了十大技术问题,“新一代认知物联网关键技术研究”位列其中。
中国科协军民融合学会联合体执行秘书长、中国航空学会副理事长吴松表示,征集、评选并发布十大技术问题,旨在推动我国超前部署一批前沿科学研究、提高我国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引领性原创成果水平、提升我国重大工程技术的研发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年会期间,中国科协还依托全国学会、学会联合体,征集领域内顶尖专家的意见,发布了60个重大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难题。据介绍,60个重大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难题来自信息科技、智能制造、生命科学、先进材料等12个重点领域,通过1100多位专家学者推荐,2100多名一线科研人员参与初选,54名学科领军专家复选,并经过33名院士专家终选,最终选出。
解决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
发动智库力量,解决实际问题是本届年会的一大着力点。为此,本届年会首次举办中国科技峰会,创设了以“智库”为主题的论坛——中国科技智库论坛。论坛上,与会专家围绕如何提升原始创新能力、解决经济和科技两张皮等问题展开了讨论。
哪些是科技界、产业界应该关注的领域?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万钢在年会开幕式上表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快速孕育发展,重点领域将产生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科技创新将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这就需要着力探究世界科技前沿热点,遵循科技发展规律,抢抓创新机遇,做好体系布局,力争重点突破,特别是要重视可能引发产业变革的重大颠覆性技术。
科学技术部部长王志刚在《科技创新与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报告中表示,要提升我国独立前瞻研判科技发展前沿方向的能力,引导动员全社会创新资源的组织方式,主导定制新技术新产业发展标准规则的能力等。
论坛期间,中国科协发起组建中国科技智库联盟的倡议。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怀进鹏说,智库论坛致力于打造成汇聚智慧思想的高端智库和探索科技前沿的学术交流平台。同时,借助智库的力量,研究如何建立相关制度,支撑重大颠覆性技术取得的突破性进展。
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数字经济已深深融入人们的生活,正成为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在专家学者之江高峰对话上,与会专家表示,数字经济带来的不仅仅是新一轮的技术竞争,更带来了产业结构转型的契机。
“目前,我国数字经济发展中存在两个比较明显的问题,即发展不平衡和公共数据分割严重。”之江实验室主任、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朱世强说,发展的不平衡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上,当前数字化主要应用于服务业,而在制造业上的比重依然较低,其次就是由于区域发展的不协调导致数字化的地域差异较大。他认为,要建设良好的数字经济生态,必须要对基础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包括从4G到5G、IPV4到IPV6的升级等。同时,要加强数字经济与传统经济的融合,打通各个部门之间的公共数据,实现数据共享。
搭建广阔的国际交流平台
本届年会上,国际元素处处可见。中国科协有关负责人介绍,年会共设计了14项国际化学术交流活动。
我国科技期刊总体规模和水平与科技发展水平不匹配,如何建设一流科技期刊是本届年会讨论的焦点。在中国科技峰会——世界科技期刊论坛上,国内外顶级期刊主编共论科技期刊发展“道”与“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原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卫说,应对全球重大科学挑战,只有合作才能共赢。
“提高研究数据透明度和研究过程的可复制性,对科技期刊尤其是顶尖科技期刊非常重要。”《科学》杂志副总编弗拉达·文森说。《自然》杂志总编菲利普·坎贝尔则分享了选稿的方法和标准。他介绍,《自然》决定刊出什么文章全部由期刊内部编辑决定,还会考虑研究对社会的价值,“有些论文纯粹从研究角度来说可能不是非常重要,但对于社会变革方面很有价值,我们也会刊用。”
在中外科技社团发展论坛上,30位中外科技社团负责人围绕世界一流科技社团的基本特征和建设路径深入研讨。怀进鹏说,本届年会首次倡导举办中外科技社团发展论坛,是希望知名科技社团负责人一起分享科技社团管理中的经验、知识和思考,共同探讨面对知识创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科技社团发展的方向、目标和举措,并增进全球科技社团之间的理解、沟通。
交流之外还有合作。在中外科技社团发展论坛上,中国地理学会、中国农学会、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分别与英国皇家地理学会、德国农业协会、英国纺织学会签约,将在多个领域开展合作。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