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见习记者 高雅丽
5月24日,作为第二十届中国科协年会的重要活动之一,中国科技智库论坛在杭州举办。在这场聚焦中国科技如何更有效地推动原始创新能力、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思想盛宴上,院士、专家围绕“高水平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这个话题,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把脉开方”。
“当前如宇宙起源、物质结构、生命科学、脑与认知等方面的基本科学问题孕育着革命性突破,包括量子信息、清洁能源、人口健康、生态环境等在内的重大创新领域加速发展,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研发投入国,北美、欧洲、东亚三足鼎立之势将重塑全球创新格局。”浙江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吴朝晖对世界科技创新浪潮作出了研判。
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国家发展正从速度型、数量型转向质量型、效益型,成功实现这个转型,必须培育新发展动能,其核心就是创新驱动。”
如何加强原始创新,力争在一些重要领域实现“弯道超车”?吴朝晖表示,需要聚焦人工智能、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量子科技、海洋装备等重点领域,产出高水平、有影响力、全球领先的标志性科研成果;稳步推进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以建设国家实验室为指引,优先致力于抢占引领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同时优化科研要素配置,加强各类科研创新主体的互动,构建多主体协同的开放科研网络。”吴朝晖说。
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杜祥琬表示,科技界的多种“帽子”工程在解决“文革”后的人才断层问题上曾起过积极的作用,但随着发展走入正轨,“帽子”争夺战的负面影响日益明显。“我们要建立稳定的人才制度环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新型激励措施,使广大科技工作者无后顾之忧,高效专注地从事科学研究工作。”
当前,中国正在聚集科技创新要素,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打开科技创新实现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的“加速通道”,已是大势所趋。吴朝晖认为,科学研究要建立开放协同、互惠共赢的体制机制,通过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协同、多技术集成,规划建设一批领先的联合研发中心、技术转移中心、科技合作创新联盟。
在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候任主席、南开大学原校长龚克看来,智库建设就要“给国家出些好主意”。他告诉记者一个关于人工智能的调查:中国快速发展的智能经济具有内生驱动的性质,中国的经济转型、环境约束、消费升级等因素,驱动着智能经济产业发展。
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科大讯飞人工智能研究院联席院长李世鹏认为,在人工智能领域,中国和许多国家站在同样的起跑线,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到新领域的开拓上去。
龚克说:“深度学习是最具代表性的技术之一,目前中国在基础算法方面缺乏更多的创新。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各个行业的应用,如果不加强核心技术创新,中国势必会形成新一轮的依赖性。”
《中国科学报》 (2018-05-28 第4版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