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闫洁
全球超级计算机排行榜TOP500发起人、美国工程院院士、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及田纳西大学教授杰克·唐德拉(Jack Dongarra)可谓是超算领域的大咖。而从2014年起,他每年都和中国有个“约会”:为全球大学生超级计算机竞赛(ASC)担任专家委员会主席。
今年5月,唐德拉再次赴约,来到南昌,为ASC18做指导。在他看来,能参与这场年轻人之间的技术大比拼,是一件激动人心的事情。“我看到学生们花费很多时间,甚至不远万里赶来,每个人面对硬件、软件上的问题和挑战都在努力执行任务、解决难题,这真的让人深受鼓舞。”
让人受到鼓舞的,还有世界大学生超算竞赛正在走向寻常高校,并且在推动超算人才培养方面日渐发挥重要作用。
参赛队伍
从27支到300多支
2012年,由亚洲超算协会与浪潮集团联合举办的首届ASC在清华大学举办。当时,共有27所高校报名参赛,晋级决赛的多是像中国科大、清华大学这样的名校。
2018年,第七届ASC的参赛队伍已扩大到全球六大洲的300多支。进入总决赛的,除了清华大学等传统强队外,福州大学、青海大学、上海科大等新晋参赛队伍的出现,也让人眼前一亮。
ASC18组委会专家介绍说,刚开始举办ASC时,更多的是重点高校的参与,后来组委会认为超算的普及要更广泛地走进高校,让更多的院校参与进来。为此,这几年组委会做了大量工作,希望ASC拓展到更多的普通高校。
推动超算人才培养
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高性能计算”重点专项总体专家组组长钱德沛看来,ASC大赛对于高性能计算青年人才培养的推动作用明显。
钱德沛告诉记者,不少高校每年都有一批学生在积极地参与ASC,“对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很有帮助”。
以ASC18的“黑马”——上海科技大学为例,该校今年第一次入围决赛,便获得亚军和ePrize计算挑战奖两项大奖。该参赛队指导老师介绍说,学校有一个在上海地区颇有影响力的“集客”社团。参赛学生以此为依托召集队友,在遇到困难、解决问题时,“因为是心甘情愿参与的”,所以都表现得非常热情。
南昌大学副校长朱友林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该校之所以承办ASC18,一个重要出发点便是想让学生通过参加这样的高水平大赛,实现知识、能力和素养三者的有机统一。“这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的最有效方式之一。”
学科建设仍有待加强
ASC的亮点之一是赛题紧跟技术热点。例如,自2016年起,大赛便引入人工智能(AI)赛题。今年的AI赛题是微软提供的自然语言阅读理解中的搜索提问回答预测。参赛学生需要基于来自搜索引擎或语音助手的真实提问所构建的巨大数据集,研究创造自己的回答预测的AI方法和模型,以实现对提问的准确回答,从而使人工智能在认知方面更进一步。
参赛队伍在这道赛题上表现不俗。尤其是上海科技大学,提出了自己独特的创新及改进方法,并实现46.46的高预测精度,接近世界前沿先进水平。
参赛学生的出色表现给专家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在组委会专家看来,这一方面得益于超算技术的发展和硬件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得益于超算的普及和人才的培养。
不过,专家们认为,目前国内高性能计算学科的建设仍有待加强。钱德沛表示,目前国内真正把高性能计算作为学科建设的学校屈指可数,甚至没有。相关的内容被分散到了多个学科,比如计算机、数学、软件,还有物理、化学、材料等学科。“还没有一个专门研究高性能计算的学科,这就导致我们很难实现从基础的数学方法到计算机算法、软件,再到领域应用的全程贯穿。”
在他看来,任何理工科甚至学文科的学生都应该有计算的技能。“这是帮助他们在自身领域获得发展的新技能。”高性能计算人才的培养依然任重道远。
《中国科学报》 (2018-05-22 第8版 科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