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见习记者 许悦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一直以来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又一次强调了高校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可见“双一流”建设是各高校在现阶段需要奋斗的重要目标。
就在此次座谈会结束两天之后,5月4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由北京大学、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和韩国高等教育财团主办的“双一流”建设国际研讨会暨北京论坛(2018)开幕。来自世界各大高校的校长、各界精英齐聚一堂,共同围绕“变与不变——120年来全球大学与世界文明”这一主题展开了讨论。各位校长结合各自学校的特点、经验和新时期全球高等教育发展现状,为世界高校未来建设建言献策。
迎接挑战把握机遇
从蒸汽、电力技术、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到如今的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世界经济、科学的飞速发展,将看似不可能的事物都一一变为现实。在这个似乎“一日一新”的时代,伴随新事物而来的往往还有许多新挑战与新机遇,这是每一个个体、每一个领域都要面对的问题,高等教育也不例外。
“现在世界的变化日新月异,通信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合作的方式,改变了医疗服务提供的方式,还有可持续问题、贫困问题、安全问题等,这些问题与过去早已不同,因此我们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去应对这些挑战。作为大学,我们的责任就是要让学生能够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美国耶鲁大学校长苏必德在论坛发言中说。
对于这种未来的不确定性,韩国梨花女子大学校长金惠淑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在她看来,未来发展的难以预测,也决定了这个时代对于大学体系的冲击既是无法预料的,又是巨大的。在这样的环境下,形成一个大学的合作体系十分必要。
“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够更好地为未来做准备,他们才能了解其所处的环境,并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能。就像我们改造建筑来抵抗地震一样,我们也希望学生拥有这样的复原力和适应性。我们的课程、教学方式、师生关系必须调整,这样才能够培养学生应变的灵活性。”金惠淑分析道。
然而,在这个充满不确定和变革的新时代,挑战同时也意味着机遇,意味着大学将承担起不一样的责任、发挥不同的作用。而“一带一路”诞生得恰逢其时,它所连接起的不只是通向沿途各国的道路,更是各国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合作交流的大网络,这也为大学带来了机遇。
“在这个快速变革的时代,一般大学所扮演的角色是教育者、知识创造者,或是社会问题的解决者,但是在今天,大学的角色还应该涵盖创造者、联系者和变革推动者。”在泰国朱拉隆功大学校长班迪·厄阿鹏看来,对于“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契机,大学应该把握住并且发挥作用,“我们可以发掘机会,将几个国家的大学联系起来,推动人文的交流,增加互联互通性,这样能够帮助发掘‘一带一路’沿线各个国家的潜力”。
打破边界共同发展
科技在变、社会在变、世界在变,高校也在为更好地迎接新时代、新挑战而变,但具体该如何改变,却值得各高校深思。
在发言中,金惠淑将大学比做一艘航行在海上的大船,人们要想改造它,不能直接将其拆解,只能一块一块进行改变,否则船就会有沉入大海的危险。大学的改变也是如此,必须分辨出改变中的潜在“危险”与机遇。
然而,高校面对的“危险”并不能只由一所大学面对,机遇也不可能只被一所大学独有。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没有任何一所大学能仅凭一己之力应对这些变革和充满复杂性的问题,我们需要的是远超过一所高等学府的力量。所以,我们需要鼓励创新性的伙伴关系,要打破国家边界、文化边界和学科边界。”苏必德强调。
早在2012年,耶鲁大学就以商科教育为入手点做出了改变——耶鲁商学院打造了商业管理的国际伙伴关系网,该网络涵盖了32家不同高校的顶级商学院,遍布29个国家。在此基础上,各商学院师生进行交流互换,培养共同校友,相互学习提升,让学生为未来更加全球化的世界做好准备。到目前为止,已有4500多名学生从中受益。
可见,共同发展势必将成为今后大学“更上一层楼”的有效路径。
距离耶鲁大学万里之遥的赫尔辛基大学,四年前开始与北京大学在空气质量、教育、法律和医药4个领域展开合作项目。“从大学对全球的影响力来看,我认为面对全球的挑战必须要合作才能够解决。”赫尔辛基大学校长朱克·科拉说。
当今世界正因为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而变得越来越“小”,这也就意味着各国合作必将变得更加紧密。一所世界一流的大学,其眼光也应该放在世界,除了服务本国的发展外,也应将服务全球公众作为己任。
日本东京大学在2003年提出了一个制造型的原则,其中通过一流科研服务全球公众是很重要的一点。该校校长五神真表示,他一直在思考大学如何能够在当今世界服务于全球公众,最重要的就是要打造一个环境,让不同国家的大学、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一起共同合作。特别是要鼓励年轻研究者和青年学子积极开展合作。
“我们现在处于一个分叉点,要打造更好的社会,各国高校就要加倍努力,携手共进。否则我们最终可能面对的是更多的问题、更大的差异。”五神真呼吁道。
校长引领辨明职责
“chancellor”“vice-chancellor”“president”“rector”“校长”,不一样的词汇,描述的却都是肩负着一所高校引领性职责的人。在金惠淑看来,如果大学是船的话,那么这些人就是掌舵者。他们要能够拨开海上迷雾,辨明礁石与险滩,引领船只安全航行。
新时期高校的不断变化,也直接导致了校长们职责的调整和所需能力的变化。但无疑,压力依然是巨大的。
一名校长,应该是说服者、倾听者、领导者,他能够辨明时机、决断果敢……“实际上,在我们大学校长自己看来,校长的职责并不轻松。有人曾经把大学校长这个职务比作是部队中的将军,希望大家都能够去服从。”牛津大学校长路易斯·理查德森笑道。
在苏必德的眼中,在当今世界发展的格局中,大学校长有责任打造全球的伙伴关系,来促进学生教育、解决社会问题。
耶鲁大学与戛纳医学院共同致力于预防和治疗传染病的研究,并建立起了研究网络。高校的学生和年轻的研究人员参与其中。有85%的研究者参与研究后返回到自己的国家,继续开展相关工作。目前,该网络已经开发出了一些能够治疗疟疾,甚至HIV传播的药物成分。长此以往,该网络将升级成为一个全球的传染病合作网络。
“未来大学校长如果真的想要培养有活跃思想能力、能够轻松地应对跨文化环境的学生的话,就要让他们能够在学习期间与全球的协作者共事。通过成立如上述这样的网络,我想这是能够帮助我们实现这一目标的。”苏必德说。
而在苏黎世理工大学校长力诺·顾策拉看来,保证学校自主权则是校长最根本的职责。
顾策拉认为,一所大学就像是一名科学家,要想有真正的突破,往往需要突破常规获得灵感,如果长期禁锢在传统的思维框架中,就无法取得突破。在这种情况下,大学校长就需要能够保证学校拥有自主权。
然而,这并不简单。
“学校不是一座孤岛,它总是与社会有密切的互动。有很多政策上和经济上的压力,这就是生活。”顾策拉说,这就需要在限制里寻找突破。首先要做的就是沟通。校长就是要不断地沟通,要和教师谈、和媒体谈、和政策制定者讨论,所以沟通很重要。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高校的校长眼中也有不同的校长职责,但校长们却有同一个共识。“校长的权力是教师和学生赋予的礼物,这样的权力随时可以赋予,也可以随时剥夺。这就决定了高校校长该如何更好地产生影响,发挥领导力。”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校长布莱恩·施密特说。
《中国科学报》 (2018-05-15 第7版 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