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张婷 记者 黄辛
设计有机材料的合成实验,原料是用价格低廉但有毒的环氧氯丙烷,还是可食用的柠檬酸?做恒沸精馏实验,试剂是选择性能好、价格低的,还是首选无毒无害的?化学工业产品是仅仅着眼于产品性能,还是需要考虑环境和生态安全?处理工业废水,是用便宜但会产生大量固体废弃物的技术,还是高成本投入研发没有二次污染的绿色技术……
在华东理工大学的课堂上,答案都是后者。
作为一所工科特色高校,华理在工程教育中着力融入绿色理念,注重寻找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触点”,潜移默化地在学生心中印刻“绿色”,致力于培养创新能力与家国情怀并重的工程师。
播下工程伦理的“种子”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如何将知识教学同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把思政教育的内涵融入工科学生的专业课程?
在华东理工大学,工程伦理教育已经纳入到多个工科专业的最新培养方案中。
“工程伦理应该成为工程教育的‘开学第一课’”,华东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修光利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灾难事件、重庆彩虹桥坍塌事故等重大工程事故的背后,都是工程项目决策者和实践者在趋利心态下的错误行动。“只有培养具有伦理意识以及以造福人类和可持续发展为理念的现代工程师,才能在面临着忠诚于股东还是公众的利益冲突等道德困境时,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工程伦理教育不是一门课,但是却像空气一样不可或缺,从大一到大四,从专业理论课到实践环节,贯穿着学生专业学习的始终。
以环境工程专业为例,环境与安全工程专业概论课,通过分析国家发展理念和目前的环保形势,让学生明白将来从事的工作要承担怎样的责任;对环境法律法规的解读,是让学生懂法、知法,进而在设计相关项目时守法;环境管理和环境评价课,则是通过一个个环境事件案例,引导学生树立严谨求实的工程设计理念……
这种顺其自然,让学生很受用。
“一次大气课上,老师说工厂的气体排放要经过事先处理,配备合适的处理系统和设备,这可能比较昂贵,但对于整个环境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来说,这个成本显得要低得多。”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大三学生杨莹莹说,这让她意识到,任何一项工程,不管是设计阶段、建造阶段还是实施阶段,都要对周围的生命和环境保持理解和尊重。
与绿色发展同向同行
化工让人又爱又恨,一方面,公众“谈化色变”,另一方面,衣食住行却又与化工密不可分。如何让化工“绿”起来?必须从源头抓起,要让将来从事化工行业的工程师们先将“绿色发展”内植于心。
华东理工大学的绿色工程教育由此展开。
该校化工学院副院长赵双良介绍说,绿色工程教育体现在多个方面,既是教育理念的绿色,也是教育载体的绿色,更是教育内容的绿色。
与时俱进更新专业教学内容即为举措之一。“像面皮自然包裹肉馅一样,我们也要把国家‘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糅’进对应的专业课程里。”赵双良说,2016年底,化工学院启动新一轮的教材更新,修订内容时,便十分注重对涉及高能耗、高污染课程内容的改进,增加普及清洁生产内容的专业课程。除此之外,学校还准备开设科技史、工程师史等课程。
绿色发展理念同样融入了实践教学全过程。比如聚焦“原子经济”而设计的实验环节如下:催化剂制备实验中,做出的产品适用于乙苯脱氢制苯乙烯,而在乙苯脱氢实验中产生的乙苯混合物则作为分离实验的原料。
“这种物流、产品循环相通的实验,大量减少了原料消耗和‘三废’排放,体现的正是绿色化工生产过程。”化工实验教学中心副主任雷明说。
“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在上海制定更为严格的voc排放标准后,已投入‘三废’治理的企业成了最大受益者”“不同的发展阶段,工程师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课堂上,专业教师们总能适时地把这些案例和理念“抛”给学生。
据悉,相关授课师资既有校内专业教师,也有来自企业一线的导师。面向化工、药学、管理等专业开设的EHS课程,由华理EHS校友会的一百多名校友共同授课。EHS即环境(Environment)、健康(Health)、安全(Safety)的一体化管理,目标是通过系统化的预防管理机制,彻底消除各种事故、环境和职业病隐患,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起风险和责任意识。
让“工科味”思政传播更广
每门课都蕴含其特有的育人功能,如今,华东理工大学这些“工科味”“思政味”兼具的课程正向更多的群体辐射。
修光利认为,工程伦理的意识需要早期植入。现在,他的愿景正逐步实现。“从娃娃抓起,将工程伦理的意识植入中学的教育,印在青年人的心里。”华东理工大学资环学院与华理附中一拍即合,启动构建由“教师—研究生—本科生—中学生”参与的“融入中学,启蒙工程伦理意识”行动,将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及中学工程教育改革联动起来,搭建工程伦理启蒙系列课程、大学生科技互动与演示等实践平台。
去年3月,华理资环学院副教授孙东亮、张巍分别走进华理附中的课堂,讲授“工程伦理教育:历史、问题与课程建设的思路”和“社会发展与环境污染:环境领域的工程伦理思考”等。各地反对PX项目事件、怒江水电站开发争议、基因技术带来的挑战、要隐私还是要科学等工程实践引发的伦理问题与案例,激起了中学生的浓厚兴趣和参与探讨、思考的热情。
不仅如此,修光利领衔的“企业EHS风险管理基础”课程还于2016年获得“上海高校优质在线课程”立项建设,将“责任关怀”辐射到更多的人。
化工学院在优化绿色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同时,也把互联网+和专业课深度融合,共建设化工原理、化工专业实验、化工热力学、反应工程等7门在线课程。“这些课程不仅面向校内本科生,还将在中国大学生慕课网等网络平台上线,为从事化工行业的员工提供理念更新、知识更新的资源。”赵双良说。
“为了培养具有人文情怀的工程人才,学校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在工程教育中融入绿色理念,开展绿色工程教育。”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辛忠表示,如今,为提升学生的“绿色发展”理念,学校已经多措并举全面行动,构建绿色工程教育通识课程模块,开设“绿色中国”系列课程,构建“课程思政”模块;优化绿色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更新专业教学内容;创新绿色工程实践教学模式,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实践教学全过程……
《中国科学报》 (2018-05-08 第6版 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