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彬
五四青年节当天,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同公安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印发了《关于规范民间借贷行为 维护经济金融秩序有关事项的通知》。该通知再次明确严厉打击面向在校学生非法发放贷款,发放无指定用途贷款,或以提供服务、销售商品为名,实际收取高额利息(费用)变相发放贷款的行为。
换句话说,非法的“校园贷”行为再次被相关部门“严厉打击”,而这已经不知是第几次出台类似文件了。
首先必须明确,非法的校园贷行为当然要打击,这是毫无疑问的。但问题是,面对高校学生群体庞大的融资需求,单纯的“严厉打击”能够解决所有问题吗?
面对非法校园贷横行的现象,我们究竟是应该堵还是应该疏?但凡了解“大禹治水”故事的人,对此应该都有答案。然而,纵观近些年相关部门的政策,几乎都在一味强调“严厉打击”,但并没有出台相关的配套政策,解决学生的实际融资困难。
当然,近些年有关部门也在放宽学生的贷款政策,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政策大多针对的是助学贷款,其目标人群也基本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然而,在非法校园贷的主要受害群体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并不属于贫困生。助学贷款制度的放松并不能给他们的融资行为带来实质性帮助。
在多年以前,很多国有商业银行是存在专门针对高校的贷款项目的,但由于大学生的还款能力有限,也存在部分学生恶意拖欠偿还贷款行为。正规金融机构的校园贷款慢慢消失,这其实也是目前非法校园贷得以大肆横行的一个重要背景。
正规校园贷款行为的消失,自有学生“咎由自取”的部分原因,但这并不能成为有关部门忽视学生正常需求的借口。尤其在当前,一方面全社会都在提倡创新创业,高校更是其中的重要阵地,正规的金融服务对于在校学生的创业行为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另一方面,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全社会信用体系的日益完善,正规金融机构进入校园的风险实际是在降低的。
在这种情况下,有关部门应该制定一些政策,鼓励正规金融机构发挥其社会责任,满足学生正常的融资需求。只有这样的“疏堵结合”,才能从根本上消除非法校园贷的生存空间,还校园一片安宁。
《中国科学报》 (2018-05-08 第7版 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