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辛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4/13 9:36:30
选择字号:
世界气象日:气象与水务热捧“智慧”

 

■本报记者 黄辛

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今年的主题是“智慧气象”。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佩蒂瑞·塔拉斯表示:“如果我们再加入‘水智慧’口号,就完成了促进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素循环。”

天气、气候和水对公众的福祉、健康和粮食安全至关重要。所以,刚过去的“世界水日”(3月22日)和“世界气象日”,“智慧”成为当红关键词。3月20日,上海气象博物馆举办的第214期新民科学咖啡馆调制了一杯气象与水的“科学咖啡”,让广大市民走近上海的智慧气象与智慧水务。

不断增长的世界人口正面临着一系列的风险,例如热带气旋、风暴潮、暴雨、高温热浪、干旱等。长期的气候变化正在增加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的强度和频率,并导致海平面上升和海洋酸化,城市化和大城市化的扩展意味着更多的人将面临风险和变得脆弱。如今,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智慧气象和水智慧。

上海中心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戴建华在报告中说,对气象部门而言,与温柔的春雨相比,夏日雷暴的预报难度更大些,对智慧气象的需求也更大。

“我们气象部门正在研发相关系统和技术。”他表示,自判识、自适应、自调整和协同的雷达观测系统,旨在根据雷暴活动特点智能设定扫描和探测方式,从而提高观测效率。对市民而言,不仅可以享受更精细化的气象服务,而且可以通过可穿戴的感知设备,参与气象预报。

事实上,如今数值天气预报已越来越能洞悉风云变幻。“其实,数值天气预报,可算是一种传统的智慧气象了。”戴建华表示,现在,对着智能终端说出自己的天气预报需求,比如“明天早上市中心天气如何”,已可获得相当满意的答案。

假如暴雨来临,又该如何智慧设防?上海市防汛信息中心主任黄士力向听众介绍,上海境内除西南部有少数丘陵山脉,全为坦荡低平的平原,平均海拔高度为4米左右,地势总体呈现由东向西低微倾斜,全市地势最低是青浦区。大数据让防汛有了先见之明,申城水务越来越智慧。

黄士力表示,上海的水有三大源头:天上降水、太湖来水和长江来水。上海市河道共43424条(段),河面率9.72%。除了23公里的海塘、511公里的江堤、14个水利控制片和261个城镇排水系统这四道防洪基本防线“守卫”城市,各种先进适用的信息化手段也已运用起来,监测、整合、分析各种数据,能够智能地预测、预警,及时响应各种事件。

与此同时,智慧气象也在上海先行先试,建立了以高分辨率数值模式为基础,与用户的承载力及决策过程相结合的气象风险预警服务业务体系。也就是说,在气象灾害来临前,提前预估对城市各个方面可能产生的影响,并通过部门联动,积极采取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

未来,随着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深入应用,并依托于气象科学技术的进步,气象系统的服务也变得越来越有“智慧”——逐步实现智能感知、精准预测和普惠服务。

《中国科学报》 (2018-04-13 第3版 科普)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学网APP论文&基金最新活动来了 他们的15年“铸剑”之路
星链卫星让射电望远镜“失明” 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的十大注意事项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