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家谈Uber无人驾驶汽车撞人致死事件: |
自动驾驶有待审慎前行 |
|
人类推进自动驾驶交通出行更安全、更便捷的时代趋势不会改变。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就像人类推进航空事业的历史上曾付出代价一样,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进程也不会一帆风顺,但人类推进自动驾驶交通出行更安全、更便捷的时代趋势不会改变。AI对人类的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正因影响深远,才需要所有人一起努力,使AI技术更加安全、公平、善意。
■本报记者 王佳雯
近日,远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一起交通事故,引发了全球关注。当晚,在亚利桑那州坦佩市公共道路进行测试的一辆Uber自动驾驶汽车与一名行人相撞,该行人被送医后不治身亡。这是全球首起自动驾驶车辆在公共道路上撞击行人并致死的事件。
Uber迅速暂停了自动驾驶汽车在美国的路测计划,甚至有从业者认为,该事件还将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发酵,令无人驾驶技术的前景蒙上一层阴影。
在事故发生两天后,中国无人驾驶汽车最为积极的推动者之一百度公司旗下的百度Apollo自动驾驶汽车便获得了北京首批自动驾驶路测号牌,并开始在北京大兴亦庄周边的开放道路进行路测。
一冷一热,无论是自动驾驶技术发展阶段使然,还是利益驱动下的功利心作祟,都将自动驾驶技术推向了前途未卜的境地。
Uber无责但难息争议
Uber自动驾驶汽车撞人事件发生后,剖析事故发生原因、寻找到解决办法,成为许多人关注的焦点。目前,美国高速公路管理局等机构已开始对事件进行调查。而按照此前美国相关机构对类似事故的调查过程来看,这样的调查有可能持续数月。
依据现有信息来看,此次出现交通事故的Uber自动驾驶汽车属于自动驾驶汽车中的L4级别,即高度自动驾驶。目前,Uber、谷歌、百度等企业所推进的多为此类自动驾驶汽车。
此类自动驾驶汽车在测试过程中,会依托车顶激光雷达、前置雷达、长短距的光学摄像机、安全驾驶员四大系统共同作业,以检测车辆行进过程中的障碍物或行人,为自动驾驶车辆在道路上的安全行驶提供支持。
一般情况下,此类自动驾驶汽车中的安全员,是突发状况下的最后一道安全屏障,可以在极端情况下接管汽车驾驶。然而,Uber此次路测的自动驾驶汽车中的安全员,显然并未对突然出现在汽车前方的行人作出反应。
虽然事件发生的具体原因仍在进一步调查中,但已有外媒曝出,事故中的行人有违反交规的嫌疑,或许责任方不在Uber自动驾驶汽车。这虽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事件对自动驾驶技术本身的负面影响,但因事件带来的质疑与争议却未必会因此而消失殆尽。
毕竟无论事故责任在谁,人们所担心的自动驾驶安全问题已不再仅仅是技术探讨的范畴,而不得不在公开范围内进行更加严密的讨论,乃至接受社会舆论的监督。正如斯坦福人工智能(AI)实验室主任李飞飞在事件发生后在推特上发文所说,“这就是AI的本质:它对人类的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正因影响深远,才需要所有人一起努力,“使AI技术更加安全、公平、善意”。
新技术不会停滞不前
地平线创始人兼CEO余凯在得知Uber此次的事件后表示,就孤立的事件而言,令人痛心。不过,他也指出,就像人类推进航空事业的历史上曾付出代价一样,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进程也不会一帆风顺,但人类推进自动驾驶交通出行更安全、更便捷的时代趋势不会改变。
虽然从长远来看,自动驾驶技术的推进仍会持续,但多位被采访对象还是向记者表达了对当下新技术企业过分乐观或激进的担忧。
“最近各国自动驾驶产业快速发展,企业在商业化过程中不能过于激进,在拥抱科技创新的同时,也需要对汽车产业的原有规律抱有敬畏之心。”驭势科技联合创始人兼CEO吴甘沙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依据艾媒咨询所作的《无人驾驶市场报告》,2016年全球无人驾驶汽车市场规模为40亿美元左右,预计到2021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达到70.3亿美元。而这样的市场规模预估,还是考量了法律法规的限制所作出的判断。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市场对于推进无人驾驶技术的热情。
此次Uber自动驾驶汽车致死事故,显然会向全球各大相关企业释放需要冷静的信号,但专家更期待,相关企业、研究机构可以从这一孤立事件出发对自动驾驶的安全进行反思,并提供更优方案。
在吴甘沙看来,从一开始就将正向设计和管理的方法论纳入产品研发,避免非期望的安全黑洞,是很多企业需要补的课。反思此次事故,他指出,目前的技术更适合在可控、可预测的环境中运行,而针对不可控、不可预测的环境,安全设计的失效分析中必须把“不讲理交通参与者”的可能性纳入失效分析。
谈到敬畏之心,余凯更期望科技企业要保有对生命的敬畏,认真投入技术研发,特别是对安全性的测试验证。
冲突回应机制有待健全
就在几天前,百度董事长兼CEO李彦宏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首次就Uber事故发声,并在其“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的言谈间表露了对无人驾驶未来十足的信心,并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会越来越习惯或者认识到自动驾驶其实比人类驾驶更安全一些”。
与此同时,Waymo也在Uber事件上“火上浇油”。3月28日,Waymo公司宣布发布全球首款全自动驾驶电动汽车,并计划在未来几年推出2万辆自动驾驶汽车。
显然,一次事故并未使相关企业推动技术发展的决心产生动摇。不过相较于技术推动企业的乐观,相关专家却对该技术的发展表现出趋于保守、慎重的态度。“这件事提醒自动驾驶车辆厂商,应该更加审慎。”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段伟文说。
据他介绍,Uber在匹兹堡曾依托一个废旧的钢铁工厂构建了模拟城市,用于自动驾驶技术的试验场。通过试验场试验、模拟试验和真实道路试验等多种手段开展自动驾驶技术的试验,可以为该技术提供更多试验数据,以不断改进,更大限度地保障安全。他建议,国内相关试验也应当开设试验场,并优先在试验场进行试验。
事实上,自动驾驶技术的积极推动者,多鼓吹自动驾驶技术的安全性,因为由系统操控的车辆,可以有效规避因人操作失误、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带来的安全风险。然而,这样的考量是以相关技术、法规发展相对成熟为前提的。
专家担心的是,在技术发展尚未成熟,且伦理规范不健全的情况下,对新技术的盲目推进可能会带来负面社会影响从而制约技术的发展。
“新的科学技术跟一般技术中的伦理问题不同,是由特定冲突带来的反思,促进相关伦理法规建设。”段伟文称,更重要的是,如何应对冲突并在法律、伦理层面建立相应的回应机制。
可见,在新技术的推进过程中,伦理、法规与技术进步之间的平衡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
此外,专家也提醒,相关政策制定者应当对企业推动技术创新的逐利目的予以充分考虑,并在此基础上对相关技术的发展做出根本性的研判。
“缺乏认真系统评估的情况下,盲目投入、激进试验,是存在风险管理问题的。”段伟文表示,应当在创新企业和政府之间建立第三方智库的监督机制,通过科学完善的评估,指导新技术的发展,也避免推动新技术的企业的其他意图替代了社会对技术创新的需求,从而令新技术的发展趋于合理。
《中国科学报》 (2018-03-29 第5版 技术经济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