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辆120上只有半个医生 |
招不来留不住 “救命岗”遭遇“救人荒” |
|
近日,一档大型院前急救纪实片《生命时速 紧急救护120》在东方卫视火热开播,为观众打开了救护车的车门,全方位呈现了120急救医生的工作日常。除了凶险的病情、艰难的环境,冲在抢救生命第一线的“战士们”还常常要承担更多的身份和角色。也正是这辆车中的“战士”,多年来一直“招不来、留不住”。
今年两会期间,江苏省南京市第一医院副院长、心胸血管外科主任陈鑫代表坦言,现在全省平均一辆120救护车上只有半个医生,很多城市面临有车却派不出的尴尬。招不来、留不住的“急救医生荒”问题其实已不算是新问题,在全国各地都不同程度地存在。
“来的没有走的多”
北京急救中心是全国唯一拥有三甲医院资质的急救中心,该中心急救网络管理科主任于海玲告诉记者,由于流失率大,这里的医生、护士、调度员不得不常年招聘。于海玲和同事们曾对2012年至2015年期间北京市急救网络96个急救分中心(站)院前急救人员流失情况进行过普查。结果显示,3年时间,急救人员共流失369人,其中急救医生187人、急救护士116人。应了于海玲那句“来的没有走的多”。
曾有媒体报道,2012年至2014年,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共录用各类从业人员439名,离职422名,3年离职率达96%;区县急救中心共录用各类从业人员568名,离职325名,3年离职率为57%。
急救网络医疗机构人才流失已经严重到了“常态化”的地步。院前急救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很难快速找到替换人选,直接影响值班救护车的数量。人才的大量流失更是增加了单位人员更替的成本,急救单位需要支付较高的招聘和培训成本。
“救命岗”待遇低上升空间窄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急诊科主任王晶告诉记者,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待遇不高,没有职业前景,这是大部分医务工作者不愿意从事该工作的主要原因。上海医疗急救中心急救医生赵刚坦言:“我们永远是客场作战,或者在患者家里,或者在大马路上。”据了解,院前急救工作平均有效时间只有40分钟,送到医院后,进一步对病人追踪、随访、观察的链条就断了。“干一辈子就跟这40分钟较劲了。”赵刚感慨道。
院前急救医生不仅在很多非急救任务上付出了精力,而且在执行急救任务时也做了大量除医疗外的其他工作,比如搬抬等。记者采访中发现,急救人员短时间内连续执行多次任务、加班加点的现象非常普遍。而他们的薪资待遇水平在卫生系统内却相对较低,就算是隶属于医疗机构的院前急救人员,其薪酬水平也大多处于平均水平以下。
120从接收患者到转运至医院途中时间短,急救医生在救治患者过程中发挥的作用难以体现。在收入待遇方面,急救中心具有公益性,同等条件下急救医生的绩效收入,远低于医疗机构医生。在评职称方面,急救医生的评定难度大、通过率低,个人价值难以实现。正是收入待遇低、上升空间窄这些因素的影响,导致了急救医生“人难招、留不下”。
破解“急救医生荒”需多方发力
面对“急救医生荒”,在医疗资源总体紧缺,特别是在医疗急救人员不足的情况下,合理使用和妥善分配医疗急救资源成为了必然选择。
王晶表示,目前,我国大部分的急救中心与医院是脱节的,急救医生有年龄限制,没有分流机制。医生常年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业务水平得不到发展。在她看来,要想真正解决急救医生荒的问题,可通过两种手段来实现。
“一是学习国外的经验,由护理学校按急救医生的工作需求来培养专门的急救护理人员,同时提高他们的工资待遇使他们安心做该工作。二是将急救中心并轨到各大医院,与医院形成一体化,同时国家增加对医院急诊科的编制,由医院定期抽人参加院前急救,大家轮流去干,这样既不影响医生的职业前景,同时作为工作的一部分,也使医生的业务水平不断提高,院前院内有机结合,这也是最容易解决的途径。”王晶说。
近些年,关于破解“急救医生荒”的讨论很多,有观点指出政府应加强院前医疗急救体系顶层设计,对医疗急救运行管理模式、人才队伍建设等进行规范,吸引更多专业人员从事院前急救工作;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应该从改善紧急救援手段上降低急救医生的劳动强度,从法规制度上保障急救医生的权利,不断增强急救医生的职业荣誉感搞清楚了原因,按病开放,才能从根源上解决“急救医生荒”的问题。
数说:
25%?深圳在院前急救系统内部展开的一项调查显示,急救医师每年流失率达25%,民营医院甚至高达40%~50%。
252人?江苏省13个区市,共配备了急救车501辆,专业急救医师仅252人,相当于一辆120上只有半个急救医生。
86%?统计显示,北京急救呼叫满足率目前只在86%左右,与发达国家95%的标准还有一定差距。
(来源:医学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