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科技部火炬中心、中关村管委会、北京长城战略咨询公司等单位在京联合发布了《2017年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和《2017年中关村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报告显示,2017年共有70家企业进入中关村独角兽企业榜单,估值总和达2764亿美元。
据悉,中关村独角兽企业的标准包括:在中关村园区注册,成立时间不超过十年,获得过私募投资且目前未上市,企业估值超过10亿美元等。2017年度中关村独角兽企业达70家,比2016年增加5家,新晋独角兽企业22家。这些企业分布于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交通出行等17个行业领域。
截止到2017年底,全国共有164家独角兽企业,中关村独角兽企业数量占全国的42.7%,企业总体估值占全国的43.9%。
与2016年榜单相比,2017年中关村70家独角兽企业中,22家为新晋企业,9家企业从榜单中“毕业”,8家企业因估值下降退出。毕业企业中有4家在2017年成功上市,有2家企业被收购或合并,有3家企业在2017年成立超过10年。
报告显示,在企业估值方面,2017年中关村独角兽企业总体估值达2764亿美元,比2016年的2137亿美元提升了29.3%。2017年中关村独角兽企业的平均估值为39.5亿美元。2017年出现了5家估值大于100亿美元的超级独角兽企业,例如滴滴出行估值达到560亿美元,小米科技估值达460亿美元。
中关村独角兽企业呈金字塔型分布,除5家超级独角兽企业外,20—50亿美元的独角兽企业19家,10—20亿美元的独角兽企业44家。
报告显示,2016年即已入榜的中关村独角兽企业中,共有23家在2017年获得了新一轮融资,融资总额达191.1亿美元。新融资提升了企业估值,也推动了企业和相关行业的发展。
报告指出,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文化娱乐、交通出行和互联网教育成为中关村独角兽企业集中爆发的领域,这五个领域独角兽企业共有43家。交通出行领域的独角兽企业总体估值居首。
从榜单可以看出,中关村成为平台型企业投资和孵化的主要集聚区。以BAT为代表的企业基于产业生态,投资、孵化了大量独角兽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独角兽企业的重要来源。数据显示,BAT投资和孵化的独角兽企业在全国共有77家,在中关村共有39家。
从企业数量和企业估值看,中关村海淀园和朝阳园是独角兽企业集中出现的园区,中关村核心区海淀园共有34家独角兽企业,朝阳园独角兽企业数量增长较快。
从可获取的56位中关村独角兽企业创始人信息看,70后创始人数量占比最多,达37%;80后创始人占34%。近四分之三创始人毕业于国内知名院校,四分之一有留学背景。北大、清华为中关村培养了最多的独角兽企业掌门人。
报告指出,中关村独角兽企业正由“模式创新”走向“技术创新”,通过跨界融合引发产业裂变,进一步激发中关村创新创业活力,带动实体经济发展。未来,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领域将成为独角兽企业的集中爆发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奖与产业深度融合,带来跨界创新发展。同时,独角兽企业也将对实体经济起到带动作用。(郑金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