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温新红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今年李克强总理所作的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繁荣文艺创作,为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提供丰富精神食粮。
文化自信,是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提出的第四个自信。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建设文化强国、坚定文化自信,还需要作更多的努力。那么,当下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又有哪些方面需要完善或加强?
建设影响世界的文化
“文化自信对新时代的中国非常重要。”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协原副主席陈崎嵘表示,当下中国要建设的应该是新时代的文化,是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相适应、相吻合的文化。这种文化与过去提到的新中国的文化、新时期的文化不一样,“应该叫新时代的文化”。
陈崎嵘进一步解释说,新时代的文化包括三方面特点:一是反映新时代的精神内核,即对当下中国人的精神风貌和文化追求进行表达;二是要大,新时代的文化必定是大国文化;三是要有代表性的大师和巨匠。“这三方面涉及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文化的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也表示,“文化强国是内部的需求,也是国家软实力在国际上有更好体现的需求”。
中国经济发展已经到了一个高度,工业、海外投资等在全球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此背景下,文化的重要意义就更加凸显,建设文化强国也成为必然选择。
张颐武认为,当下需要文化总体的大发展。除了一直非常重视的精英文化的传播和传承,还要重视大众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美国的文化在全球影响巨大,与好莱坞、流行音乐等的影响密切相关。大众文化意义深远、影响巨大,中国要崛起并走向世界舞台中心,大众文化的发展不可或缺。
大众文化包括通俗文学、流行音乐、电视综艺节目、影视剧及网络文学等。
张颐武特别提到网络文学,“中国的网络文学可以说是新的第五大发明。全世界没有一个地方像中国的网络文学发展得这么好。在全球的文学领域里,中国的网络文学是发展最繁荣、最独特的现象”。
形成安心创作的机制和环境
全国人大代表、文汇报社特聘首席编辑潘向黎提到了作家稿酬问题。
作家的稿酬一直以来都为文化界所关注。从上世纪90年代到2010年,作家写一篇5万~10万字中篇小说的稿费收入还不够请朋友吃一顿饭的花费。
不过,这一情况已然发生改变。这几年稿费有了较大幅度上调,作家还可以申请各种文学创作的经费、基金和赞助。
但是,潘向黎认为,“提高作家稿酬,还差‘最后一公里’,就是税收问题”。从1980年开始实行现行稿费征税制度至今,已历时近38年。
以一本20万字左右的书为例,一般定价30元,二线作家、三线作家的作品一般起印是5000册,按8%版税计算,作家税后稿酬不到1万元。作家买200本送人,再花6000元,就只剩下3000多元。
“所以,出书就是自娱自乐。”潘向黎说,写一本这样的书,时间长短不一,半年、三年,甚至更长,而稿费起征点按一次收入来征税显然不合理,但按时间来摊薄也不现实,技术上无法操作。
潘向黎建议,应当对38年不变的稿费征税制度进行改革,实行免税。
“一个作家在产生扛鼎力作的年龄,却不得不为稻粱谋,我觉得很可惜。”潘向黎说,应该有保障作家安心创作的环境和机制,让他们能继续文学创作,让他们中的更多人成为这个时代的文学大师。
陈崎嵘也很关注大师的出现。他认为,要建立一套特殊的人才发现和培养机制,要允许人冒尖,允许人犯错,鼓励创新和创造。
“一定要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氛围。”陈崎嵘表示,要着重营造文化发展的生态和环境,形成让文化大师、文化大家脱颖而出的培养、养成或催生体制。
不过,陈崎嵘也有另外一层担心,那就是当下人们对文化巨匠、文化大家的需要和期待愿望不是太迫切,似乎更习惯于平庸、习惯于有高原没有高峰。
文化传播要精准
几年前,中国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在坦桑尼亚等非洲国家热播。东非首脑会议后,与会者都在热议这部剧,谈论女主角毛豆豆。这部剧在日本同样受到追捧,还获得过东京国际电视节最佳海外电视剧奖。
《甄嬛传》在韩国播出,受到该国观众喜爱,韩国影视明星也在追看。这部剧还剪辑成6集电视电影,在美国的主流电视台播出。
此外,还有多部中国电视剧受到欧美、日本、韩国、东南亚以及非洲观众的喜爱。
张颐武曾在泰国外交部餐厅看到正在播放的中国电视剧《无心法师》。这让他很有感触,“扶贫要精准,文化传播也要精准,文化影响力扩大也要精准”。
在他看来,文化传播的精准定位,是要让国内外受众能够真正感受到文化传播的积极作用。
不过,这还需要我们长期、艰苦的努力。比如一些对外的演出,规模很大,花了很多心思去做,但由于多方面原因,效果不一定很好,影响力也受到局限。
“要注重传播效果,对于传播效果不太理想的,就要换一种方式。现在我们的方式和方法还有一些单调,要多样化。”张颐武强调。
陈崎嵘同样表示,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在文化领域的投入,“把文化放到复兴大业中应有的位置上”。
《中国科学报》 (2018-03-21 第1版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