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环保部部长李干杰就“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李干杰表示,为完成这项“光荣又很艰巨的任务”,环保部已经有了概括为“三个三”的基本思路。其中第一个“三”就是围绕三类目标,包括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目标、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的目标、环境风险管控目标。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巩固蓝天保卫战成果,今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要下降3%,重点地区细颗粒物(PM2.5)浓度继续下降。深入推进水、土壤污染防治,今年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要下降2%。
这些具体数字,究竟意味着什么?
“这里的3%是一个约束性指标,而‘继续下降’是一个预期性指标。”黑龙江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环境研究所副所长刘薇介绍,3%这个数字实际上是我国生态保护“十三五”规划中,大气方面两项约束性指标的一个年度分解任务。规划对每个省要求的指标不一样,3%应该是一个全国平均值。“一般来说,在实施同样管控措施前提下,气象条件好坏对PM2.5浓度值会造成较大影响,而气象条件无法精准掌控和预测,所以模糊地提出继续下降这样一个预期性指标。”
怎样才能达到这些指标呢?
“一般有两种路径,一是管排,一是控源。”刘薇解释,“二氧化硫减排主要涉及电力、钢铁等行业的燃煤领域;氮氧化物减排则可以从电力和水泥行业以及高排放量机动车淘汰等方面入手。源头控制就是通过技术手段提高效能或提升燃煤质量,减少燃煤用量、推广新能源汽车等达到减排效果。”
“要达到报告中提出的指标,既需要加强监管,也需要加强推进新技术研发与应用。”长期研究水污染问题的哈尔滨工业大学环境工程学院教授冯玉杰同样持此观点,他举例说,“比如清洁燃烧、燃烧排放尾气的深度净化新技术,在水体方面应用经济、低碳、高效的污染物转化技术,通过污染物资源化、能源化转化,就能实现水体净化能耗持续降低。”
事实上,新技术在环境保护方面已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李干杰指出,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根本,“如果我们的发展方式、生活方式不绿色,那么污染防治攻坚战要打好是很难的,甚至是做不到的。”
传统燃煤取暖成为雾霾元凶之一,而近年兴起的一些清洁供暖技术则彻底解决了这一问题。中惠地热创造了可植入混凝土下的电热地膜供暖系统,其董事长尹惠涞算了一笔账,以1000万平方米供暖面积为例,以电为热能,运用低温远红外面式供暖,可以减少煤炭使用103950吨,减少废气排放82054万立方米、二氧化硫排放3326吨、氮氧化物排放944吨。
全国人大代表、飞鹤乳业董事长冷友斌今年提交的议案也恰好与此有关。冷友斌说,如果我国有机废弃物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将产生巨大环境效益。从大气环境角度,每年至少可减少400亿立方米二氧化碳排放;从水环境角度,每年至少减少向水环境排放2亿吨COD、650万吨氮素、250万吨磷素;从土地资源利用角度,可减少约2万公顷(堆高5米)土地占用,减少和避免有机固体废物对土壤污染。
(科技日报北京3月18日电)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